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说课稿)--2024-2025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docx
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说课稿)--2024-2025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说课稿)--2024-2025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国共两党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合作及其领导的北伐战争。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让学生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总结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共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北伐战争在推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通过分析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推理和分析,以及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国共合作的背景和过程,包括两党合作的原因、合作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②北伐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及其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国共合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分析两党合作过程中的分歧和冲突,以及这些矛盾如何影响合作的稳定性。
②北伐战争中各派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运用,理解战争中的战略转移和战术调整,以及这些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历史教学软件。
2.课程平台:校园教学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
3.信息化资源:历史资料数据库、多媒体教学素材(视频、音频、图片)。
4.教学手段:PPT演示、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国共合作的标志性图片,如孙中山与蒋介石合影,引发学生对国共合作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共两党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吗?他们合作的结果对中国的历史进程有何影响?”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主题。
2.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利用PPT展示国共合作的背景,包括国内外政治环境、两党的需求等。
-讲解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包括国民党一大、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等。
-通过视频资料展示北伐战争的经过,重点讲解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等关键战役。
-分析国共合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合作的复杂性。
-讨论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强调其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作用。
3.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国共合作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讨论其影响,并准备进行汇报。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理解。
4.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创设情景:模拟国共合作的谈判过程,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国民党代表、共产党代表等。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双方的合作基础和分歧点。
-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讨论,探讨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和历史教训。
5.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主要历史意义。
-提问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认为国共合作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结束本节课。
6.作业布置(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小论文,要求结合课堂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
-强调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
知识点梳理
1.国共合作的背景
-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苏联的支持。
-国内环境:北洋军阀的割据,国民革命的需要。
-国共两党的需求:国民党的统一和革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和革命力量的发展。
2.国共合作的形成
-国民党一大: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接受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改组国民党。
-国共合作的标志:国民党一大,共产党在国民党内取得合法地位。
3.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
-合作方针: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合作组织: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各级党部。
-合作军队:建立国民革命军,共同进行北伐战争。
4.北伐战争的起因
-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
-原因:国共两党的共同需要,民众的支持。
5.北伐战争的过程
-主要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南昌起义等。
-战略转移:从南方打到北方,逐步推进革命势力。
-战术调整: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战术。
6.北伐战争的影响
-推动了革命势力的发展,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