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学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中国的朱熹——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一定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三个基本的要素之间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要点。
教育功能的分类: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又称教育的本体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称教育的派生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没有脱离生产劳动而分离出来,其特征有:
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
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主要的授受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地模仿学习
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古代教育的特征是:阶级性(包括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西周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况,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思想和人格的限制。隋唐时,设立国子监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唐朝时,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是“六学二馆”(六学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指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大学》《孟子》《论语》《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学习目的是“学而优则仕”,知识分子毕生都在背诵经书。
★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直到光绪31年(1905)才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等,依次为:僧侣、刹帝利、吠舍种姓、首陀罗种姓。佛教与婆罗门教不同的是佛教讲究普度众生,表现在教育上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信徒。
古代埃及:
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宫廷学校——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肩负着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
文史(书吏)学校——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希腊、罗马,贵族阶层聘请家庭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的子弟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以学习文法为主,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近代社会的教育特点?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近代。
★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呈现出的一些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强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