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年教师招聘教教育学知识点.docx

发布:2024-12-02约1.11万字共3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學

教育及其发展

教育的社會属性

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4、長期性5、民族性6、阶级性

7、生产性8、教育的相對独立性

教育的来源

教育的来源學說

代表人物

观點

神话来源說

宗教、朱熹

最古老的,教育来源于神的意志

生物来源說

利托尔诺、

沛西^能

第一种正式提出——本能過程

否认人与動物的区别,否认教育的社會學

心理来源說

孟禄

教育来源于小朋友對成人的無意识模仿。

劳動来源說

恩格斯、凯洛夫、

米丁斯基

来源于——劳動

三、原始形态的教育特性

教育還没有独立的形态,也没有從社會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為独立的社會活動。

教育与生产劳動相結合。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生产和生活。

没有专门從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對固定的教育對象,没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場所,更没有什么教育制度。

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無等级性。

四、古代教育

特點: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古代街(阶)道砖(专)克(刻)象——

古代教育

内容

奴隶社會

(夏、西周後来)

政教合一(官方体系)——国學/乡學

六艺:礼、乐、射、御、書、数

封建社會

(春秋战国

——清朝)

儒墨——显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

科举制——隋唐

四書“《论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诗》、《書》、《礼》、《易》、《春秋》”——宋

八股文——明

“废科举、兴學堂”——清1905

古代印度

婆罗门——《吠陀》僧侣——教師

古代埃及

“以僧為師”“以書(吏)為師”——文士學校

古代雅典娜

政治家、商人

古代欧洲

教會教育——七艺

骑士教育——七技

古代斯巴达

軍人、武士

教育内容:三四五六七(三科四學、四書五經、六艺、七艺、七技)

五、近代教育的特點:

1、国家加强了對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行;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5、出現了双轨制;

6、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學校

(公义世法,系统出轨)

六、二拾世纪後来教育的特點:全民多現身

1.终身化2.全民化3.民主化4.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現代化

七、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代表

教育思想

點拨

孔子

學說关键“仁”和“礼”

“仁”的中心是愛人

教學原则:

①启发诱导(世界最早)

②因材施教

③學、思、行、相結合

④温故知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启发

②——朱熹

③——“學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學则殆”

孟子

性善论(内发论)

“明人论”“大丈夫”人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荀子

性惡论“化性起伪”

“闻——見——知——行”

墨家

“兼愛”“非攻”

亲知闻知說知

道家

教循自然原则

《學记》

(世界第一部)

教育學的雏形

教學原则

①教學相長

②尊師重道(教師观)

③藏息相辅

④豫時孙摩

⑤启发诱导

⑥長善救失

⑦學不躐等(循序渐進)

①學然後知局限性,教然後知困。

③課内与課外相結合

④(防止+及時+循序+观摩學习)

八、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代表

教育思想

點拨

苏格拉底

①产婆术——挖苦、定义、助产术

②問答法

③西方最早提出——启发式

注意与孔子的辨别

柏拉图

理想国

哲學王

亚裏士多德

①《政治學》

②“教育遵照自然”——初次

③ 主张“分段教育,友好教育”

认為事业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昆体良

①《雄辩术原理》/《论演說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學论著

②提出“模仿、理论、练习”

欧洲最高成就

九、教育學的独立形态

人物

代表作

教育思想

培根

《论科學的价值和发展》

初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门独立學科提出。

夸美纽斯

《大教學论》

①“泛智”

②自然适应原则

③班级讲課制

④直观性原则

卢梭

《愛弥儿》

①性善论

②自然主义原则

康德

《康德论教育》

①人完全是教育的成果

②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自由

③“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

裴斯泰洛齐

《林哈德与葛笃德》

①“教育心理學化”

②要素教育论

③友好教育论——情感、愛的教育

洛克

《教育漫画》

①白板說

②绅士教育论(德智体)

拾、规范教育學的建立

人物

代表作

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

《一般教育學》

①理论基础:伦理學、心理學

②教育目的:“也許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③教學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措施

④“教育性教學”原则“统覺原理”

⑤“旧三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听中學)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學》

①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验

②教育目的:“教育無目的论”

③“新三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验中心(做中學)

④五步教學论:困难、問題、假设、验证、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