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教学第五章 动词.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汉语动词的主要偏误类型 及教学要点与策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者习得汉语动词的最大问题是:
不了解该动词与母语中相对应的动词在表意上是否一致,是否可以规则性类推使用,存在哪些细微的甚至是较大的差异;
由于差异的存在,致使其具有哪些制约性条件,句法构造与句法关系有何不同,使用时受到哪些限制;
汉语动词的某些语法形式如重叠式表示怎样的语法意义,与一般动词形式相比在用法上有什么不同等等;一、习得汉语动词的典型偏误类型;5. 未能弄懂“帮忙”等离合词的属性及离合动词特有的句法功能
他现在已经很累了,你帮忙他吧。
6. 动词后能否连带其他成分及相关语序问题
飞机着陆在北京国际机场
7. 能愿动词的意义及使用实的限制条件
我衷心希望以后能机会再见。
8. 涉及指称事物时如“说的话”???相关动词“说”的区分使用问题
他的说很有意思。
9. 涉及选择贴切的动词问题
我被长城的壮阔压倒了。
;10. 涉及动词选用及构句的限制问题
参观故宫的时候,我感慨深了。
11. 涉及动词对主语、宾语选择的限制条件
你放心吧,我已经商量他了。
12. “打算”类动词对其连带成分的制约问题
他们打算一次上海的旅游。
13. “出发”类动词能否连带宾语的问题
下午,我们出发校门口。
14. “病”类动词能否接受程度副词修饰的问题
小王很病了,我想去看看她。
15. 动词“有”对其后成分的制约问题
听说今天夜里有下雨。;;21. 双音节趋向动词的理解及与处所宾语结合时的关系与分布问题
我一进去公园,就看见一些老人在打太极拳。
22. 涉及方式动作与动作趋向的关系及动词选用问题
我出车站,看见同学们向我迎来。
23. 动词“是”对构句成分的制约
那个人是修自行车。
24. “有”字句中对句内成分的制约问题
中国近代有著名文学家叫巴金。
24. “有、在”句的理解与区分
屋里一个人也没在。;;二、按小类突出用法教学; 对外汉语动词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尽可能地突出动词小类的用法教学,甚至可能的话再小类中再分小类。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分解性的方法来处理动词教学?
观察世界的角度不同
容易忽略说另一种语言的人常常注意的那些差异
学习语言规则和结构形式的同时,也需要学习这一语言一些特定的区分类型的范畴,了解由此对语言形式、结构类型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动词的小类范畴就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尽快建立起各类动词相互区别的语法、语义甚至语用的关系类型、用法系统和结构框架,以便成规则、成系统地加以学习和认识。; 因此,突出动词小类教学不是为了让学生去了解或记住汉语有多少动词小类,有什么动词小类,而是为了突出学习、掌握小类中的共性具体规则,特定的搭配组合机制以及共有的制约性条件等等,即掌握各小类动词的具体用法。
不是一个一个地学动词
而是一类一类地学动词
在头脑中建构一个相对的类别系统和内在的认知性联系; 一般情况下,以下类别的动词至少应该分别进行细致的教学处理,并且最好按特征分类进行教学:
;序号; 这些分类看上去复杂,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动词作具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分类处理,而是为了解决由其某一特征点——语义的、语法的、语用的,而导致的特定用法、结构类型、制约条件和语义关系等等。
例如,移动类动词由其特征决定,一般可以与动量词“趟”或处所词语结合,构成“V移动+(一)趟”或“V移动+介词词组处所”结构;
可持续类动词能够构成“正/正在+V+着(呢)”等结构,不可持续类动词则不行;
自主动词可构成“来/去+V”或“V+来/去”这样具有祈使功能的句子,但非自主类动词就不能构成这种结构。;三、动词小类教学示例; A. B.
我们见面了。 *我见面他了。
你们交谈过吗? *你交谈过吗?
大家共享欢乐。 *一个人共享欢乐。
两个学校相距很远。*这个学校相距很远。
他们分居了。 *他分居了。
由于该类动词内含不同“数”的情况——两人或双方的数意义/众数意义,因此它们必然对组合搭配成分和句结构产生影响并加以限制。 ;1.对主语的制约; 反过来,只表示众数意义的复指动词也不能把由“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