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华文化概说2013秋第1-3次作业有错误增补版.doc

发布:2017-01-02约1.54万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窗体顶端 图示说明 --恭喜,答对了!??? --抱歉,答错了!??? --您选择了此项 ? [第1题](单选题) A.明清以后 B.元朝 C.北宋 D.南宋 ? [第2题](单选题) A.南亚次大陆文化 B.东亚文化 C.道教文化 D.西域文化 ? [第3题](单选题) A.科举制 B.封邦建国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宗庙祭祀制 ? [第4题](单选题) A.气候、民俗 B.地形、地貌 C.民族、人口 D.疆域、政区 ? [第5题](单选题) A.历算 B.基督教 C.物理 D.语言 ? [第6题](单选题) ? A.政权 B.神权 C.夫权 D.族权 ? [第7题](单选题) ? ? A.中原定居农业文化 B.南方山地游耕文化 C.北方草原游牧文化 ? [第8题](单选题) A.结构单一且极其发达 B.既早熟又不成熟。 C.多元成份结构,既有国家土地,又有农民和地主的私人土地; D.循环往复,长期延续; ? [第9题](单选题) A.周公 B.孔子 C.周文王 D.周武王 ? [第10题](单选题) ? A.《元朝秘史》 B.《蒙古源流》 C.《蒙古黄金史》 D.《元史》 ? [第11题](单选题) A.春秋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 [第12题](单选题) A.典型温带气温 B.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C.大陆性气候强 D.季风气候明显 ? [第13题](单选题) )以后的土地私有化进程,也促进了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的过度。男耕女织,以织助耕或以工商助耕的自给自足型家庭小农业,逐渐在中国的农耕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A.东周 B.北宋 C.汉代 D.秦代 ? [第14题](单选题) A.农耕民族 B.游牧民族 ? [第15题](单选题) ( )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 A.秦代 B.汉代 C.北宋 D.东周 ? [第16题](多选题) ? A.地理环境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 B.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C.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 [第17题](多选题) ? A.对劳动工具以及风俗道德的影响 B.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儒化的程度是不同的; C.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D.对中国文化开放程度的影响。 ? [第18题](多选题) A.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 B.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 C.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D.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 ? [第19题](多选题) A.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B.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C.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D.宗法与专制的矛盾促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第20题](多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它是在改造了儒学和佛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文化组合的典型。 B.中外文化大交汇有两次:一次是汉唐时期,一次是明清以后。 C.中国文化在发展史上,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州文化。 D.从汉代开始,中国文化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当时的外来文化,先是西域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后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深。 E.南亚次大祟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 ? [第21题](判断题) A.正确 B.错误 ? [第22题](判断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