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苏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结题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苏州科技学院本科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结题报告
项目名称: ___ 来苏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调查研究___
项目负责人: 刘少杰
所属院系: 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
指导教师: 华冬萍
起止时间: 2014年4月~2015年4月
验收时间: 2015年4月20日
共青团苏州科技学院委员会
二0一 五 年 四月
一、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名称 来苏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课题组成员 刘少杰、王研、孔晓芳、
龙静 、 王心怡 负责人 刘少杰 项目完成情况(解决的关键问题、技术、创新点、社会效益等) 一.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的关键问题是解决来苏务工人员子女因户籍原因而无法正常入学的问题,
二.技术
1.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主要为问卷调查法,了解目前在苏州上学的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的教育现状。
2.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主要为个人家庭深度访谈法和活动现场观察法,通过抽样对个人的深度访谈,了解来苏务工人人员子女及家长内心真实的想法及真实的教育影响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家长和孩子解决入学困难及孩子不适应状况。
3.采用横纵交叉分析法,研究同年级和不同年级的教育情况。
三.创新点
1.研究内容方面:根据文献调查发现,有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但是很少有人研究来苏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现状,我组另辟蹊径,将目光聚焦在跟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的教育问题。
2.研究方法方面:采用信效度较高以及分析角度较为全面的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等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对影响孩子的教育情况的高低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3.研究对象方面:样本量充足,代表性好,层次分明,对比明显。(在调查对象中有教学环境很好的苏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也有环境较为一般的新浒小学的学生。)
四.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是指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社会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跟随父母进城的孩子们在父母的积极努力工作下,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求,但是也要享受到应有的教育,我组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让这些因是来苏务工子女等户籍问题而不能正常上学的孩子们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待遇。他们也是祖国的未来,希望我们的研究可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尽早为他们解决入学困难等问题。
项目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1] 韩嘉玲. 关于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以北京市为例[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07)
[2] 吴建芳,赵正. 我国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探究[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3] 邓美娇,罗志坚. 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省思[J].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5(01)
[4] 李晓明.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J]. 教育与经济. 2005(01)
[5] 武晓伟,刘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再审视[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1)
[6]钟一彪 李娜娜:《城乡外来工子女教育成本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12期;
[7]张林 李玉婵 吴彬彬:《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11期;
[8]钟剑平:《外来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 《珠江教育论坛》2012年01期;
[9]吴雪峰:《外来工子女自我意识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策略研究》 硕士论文 《广州大学》2013年;
[10]应湘 方佳燕 杨柳:《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结构的探析及问卷编制》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3期;
[11]钟一彪:《外来工子女教育支持的社会工作介入》 《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9期;
[12]周艳华 林钻辉 吴佳敏 罗洁婉:《浅析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 《学理论》2010年01期;
[13]公风华:《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外来工子女文化适应性教育的策略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10期 主要研究调查区域 来苏务工人员子女(包括高新区新浒学校、苏州外国语学校
吴中区木渎外来人员子女友好学校等来苏务工子女集中学校。) 研究成果提交形式 结题报告,问卷数据分析,发刊的论文,大型活动反馈(照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