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课第一章第一节.ppt

发布:2018-12-29约9.44千字共6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学习目标: 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 主要内容: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人类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人是靠思想站起来的) 哲学源起 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形式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philosophy”一词源于古希腊文“Philosophia”,表示:“追求”(philem)“智慧”(sophia),即爱智慧。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 塔式知识构图 左边的“塔式知识构图”说明:底层——经验知识(“知其然”的知识);中层——各类科学知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知识);上层——哲学(对“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的‘反思’的知识”)。由此可见,)哲学是科学的基础,同样,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社会历史根源: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人类对自然力的无知,特别是剥削制度的产生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 阶级根源:唯心主义一般同历史上的反动的剥削阶级相联系,得到反动的剥削阶级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阶级根源。 认识根源: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片面化和僵化,导致主观与客观,认识和实践相分离,这是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根源。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即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还是彼此隔绝、孤立存在的;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有变化,是只有数量增减、简单重复,还是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曲折上升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外力的推动,还是内部的矛盾性等。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物质的哲学范畴 2.意识的哲学范畴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总之,动物没有意识,只有人才有意识,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随着人类大脑的出现而出现的,大脑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因而意识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然而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物质与运动 2.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3.社会的物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关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不同的哲学学派有不同的解释: 一元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一元论中又有对立的两派:唯物主义一元论、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和多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他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史上的笛卡尔和当代科学主义思潮中的波普就是两个代表。 笛卡尔认为,世界有两个本原-----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平行发展,既不是物质派生精神,也不是精神派生物质,只有上帝才能把两个的“本原”或“实体”联系起来、结合起来。 波普则把整个世界一分为三,“客观物理世界”是“世界1”,“主观心理世界”是“世界2”,“客观知识世界”是“世界3”。这三个世界一经形成,就是各自“自主”的,它们都是“同等的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