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二节 疟疾.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诊断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疟疾 malaria 概论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经按蚊叮咬传播。 侵肝细胞,红细胞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 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大汗。脾肿大与贫血。 间日疟与卵形疟可复发,恶性疟易凶险发作。 病原学 感染的人类的疟原虫有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及卵形疟。 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人体内(无性繁殖),蚊体内(有性繁殖)两个阶段。 生活史 生活史 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发育为早期滋养体,裂殖体 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裂殖子及代谢产物,引起典型发作。 裂殖子再侵犯未被感染的红细胞,引起周期性发作。 间日疟及卵形疟发育周期48小时,三日疟72小时,恶性疟36~48小时,发作不规则 。 红细胞内雌雄配子体(存活30~60天),被吸入蚊体内有性繁殖。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热带,亚热带 本病的流行与传播媒介的生态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疟疾患者及无症状带虫者。 当外周血液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媒介为按蚊 中华按蚊:平原地区 微小按蚊:山区 大劣按蚊:海南山林地区 嗜人按蚊:丘陵 少数输血或经胎盘传播。 流行病学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感染后免疫力不持久,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少量原虫增殖,成为带虫者。 在高发区婴儿可从母亲获得先天性免疫力。 外来人员表现较重。 发病机制 被寄生的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裂殖子及代谢产物,作为致热源,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寒战,高热,大汗 发病机制 贫血 原虫对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呈球形,易于被脾脏及其他单核-巨噬细胞所破坏。 贫血程度与原虫血症的密度呈正相关, 贫血与自身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与感染疟原虫种类密切相关 间日疟和卵形疟侵犯年幼的红细胞,三日疟仅感染衰老的红细胞,红细胞受感染率低。 恶性疟侵犯任何年龄的红细胞,20% 发病机制 脑型疟 红细胞球形成团,黏附微血管内皮细胞,局部狭窄堵塞,组织缺氧缺血,变性坏死。 TNF被认为是脑型疟的另一个重要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脑型疟 红细胞球形成团,黏附微血管内皮细胞,局部狭窄堵塞,组织缺氧缺血,变性坏死。 TNF被认为是脑型疟的另一个重要发病机制。 溶血尿毒综合症 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急性肾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间日疟 卵形疟 三日疟 恶性疟 潜伏期 13~15天 13~15天 24~30天 7~12天 临床表现 疟疾的典型发作 间歇发作性寒战,高热,大量出汗,贫血,脾肿大 疟疾患者在两次典型发作之间可无任何症状,称为间歇期。间日疟隔天发作一次,三日疟隔二天发作,恶性疟不规则。 临床表现 不典型发作 初发病人 不同种的疟原虫混合感染 疟疾后期免疫力增强 复发的临床表现多较轻 不充足的抗疟治疗 临床表现 脑型疟 大部分由恶性疟原虫引起 高热 39~41℃之间 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抽痉 ,头痛,呕吐,肌肉酸痛,脑水肿,低血糖 血红蛋白尿,急性肾衰。 临床表现 输血性疟疾 潜伏期短,病程不超过10次发作即停止。 不会复发(无肝内期,缺乏迟发性子孢子)。 临床表现 复发 间日疟及卵形疟病人常有复发。 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及原虫血症均消失后3~6个月又出现发作。 由寄生在肝细胞内的迟发性子孢子引起 临床表现 再燃 4种疟疾都可以再燃。 多见于病愈后1~4周,可多次出现。 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 实验室检查 血象 : 贫血 疟原虫检查 : 外周血作厚或薄涂片 血清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预后 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的预后良好。 恶性疟的凶险型尤其是脑型疟的预后较差。 婴幼儿的预后较差。 预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