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doc

发布:2018-08-11约3.05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摘 要】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儒家行政伦理思想中既包括具有超越性价值的合理内核,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局限。我们要科学看待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在扬弃和超越的基础上加以吸收借鉴。   【关键词】儒家;行政伦理;现代价值   一、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架构   (一)儒家行政伦理的理想:内圣外王   “内圣”是儒家的人格理想,“外王”是儒家政治理想。内圣强调的是个体内在的修养,指人的内心修养可以达到接近圣人的境界;外王则是指其外在的社会功用,指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如同君王。[1]8在儒家看来,个人的伦理道德与国家行政逻辑是合为一体的,德和政是一以贯之,两者之间可以是无缝对接。   内圣外王就是将政治作为道德的衍生,认为治国理政即个人道德修养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的作用。内圣和外王在儒家看来,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即所谓一件事情的‘始终’‘本末’;外王必本内圣,内圣亦必归结于外王,内圣与外王,是一事的表里。“伦理与政治不分,正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2]118-119   (二)儒家行政伦理的主旨:以民为本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歌》),这是儒家行政伦理中耳熟能详表述。“本”原意是指树木根部,将民众对一个国家作用比作根之于树木的价值,意在强调民众在国家中的基础性地位,是社会得以运转的资源。   孟子对民本思想的表述,最为人所称道的即“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离娄上》中专门分析了夏桀和商纣的败亡的原因是“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他认为要赢得天下,是有规律可循的,就是要对民众“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这些是孟子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告诫为政者只要做到关注民众的需求、为民解忧,则“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三)儒家行政伦理的习得:正己修身   儒家的理想就是将政治道德化,修身正己就是为政的必经之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第十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第十三》)。“正”作为“政”的前提。为政者应成为道德楷模、行为标杆,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引导民众,在潜移默化中让民众向善。   孟子也强调为政者的导向作用,“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离娄上》)。荀子则将为政者道德修养与治国理政紧密联系,“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荀子?君道》),形象的阐明了为政者修身正己的重要性。总而言之,在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逻辑看来,修身正己就是为政的第一步也是每一步。   二、辩证看待儒家行政伦理思想   (一)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合理内核   (1)推崇道德   儒家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章句下》),道德不是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对人发生作用,道德是人所固有的内在属性,是人的一种自发的追求。所以,每个人通过努力就能够有高尚的道德。儒家行政伦理伦不主张为政者以刑罚治民,认为“刑政”只能求得一时安宁,无法获得长治久安。唯有将道德贯彻于国家的行政管理方能标本兼治,因而儒家行政伦理思想推崇道德的终极作用。   (2)重视民众   儒家认识到民众是国家得以存续的基础,若民众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运转难以有正常秩序,遑论国家的有效治理。儒家行政伦理思想将“以民为本”作为其主旨,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肯定“民”的作用,“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非常难能可贵。儒家行政伦理思想中“以民为本”,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时空,与现代治国理政价值相契合。   (3)强调官德   儒家以“正”释“政”,强调“为政以德”将为政者的个人道德作为治国理政的前提以及贯穿其中的重要因素,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儒家认为,上天子下到平民,都应将修养自身的道德品行作为自己生存的根本。现今,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主要为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其中德为首,就是对“为政以德”思想的传承。   (二)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   (1)道德至上   儒家行政伦理重德,固然有可取之处,但将道德无条件的推崇备至,走向了极端,容易导致“道德绑架”。而道德与行政虽有密切联系,但两者确属不同的领域,运行规律有异。单纯用道德指导行政,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而且可能会带来诸多问题。反之,若行政权力就控制了道德,个体良知的表?_就被排除在外,其结果就是对社会的道德冷漠频繁。崇德不足以治国,且治国忌唯崇德。   (2)治民驭民   我们必须认识到,儒家行政伦理思想中“以民为本”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