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脑梗死诊治误区PPT.ppt

发布:2018-01-31约2.06千字共4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血管大问题 脑梗死诊治误区 定远县总医院神经内科 李刚 手机和微信号 2017.10.28 脑血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第一大疾病, 很多人可能会不理解,最常见难道不是肿瘤吗? 但是脑血病患者可能死于肺炎、营养不良……但死的根源还是脑血管病 因此别看腔隙性脑梗死是小血管病,却有大问题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一词最早于 19 世纪 30 年代末被用作神经病理学诊断标准。 1965 年,Fisher 教授将“小而深的脑梗死”定义为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在脑深部,尤其是基底节区、丘脑和脑桥等部位。 梗死灶的直径一般为 2~15 毫米,其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 20%。 知道了腔隙性梗死的定义,看看我们是如何误诊的 误区 2:腔隙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病,应该都是急性起病 纠正:急性起病只是一部分,还有慢性起病。 ① 约 70% 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如果是急性起病,特别是活动中起病需要做磁共振, 若为多灶性,很可能是栓塞造成。 ② 部分(约30%)以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慢性病起病。因此 50 岁以上的体检,除了心肺,建议也多关注大脑,可做头颅 CT,条件允许还可以做核磁共振。 误区 3:头 CT、MRI 有腔隙性脑梗死灶,临床一定有症状 纠正:不一定,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① 有人做了核磁说有腔梗,没有任何症状。其原因是病变可能位于不重要的或不影响脑功能的部位,称“哑区”。 ② 位于尾状核、豆状核、锥体外系代偿能力强。 ③ 虽然影像检查是诊断的腔梗,实际病灶本身貌似腔梗或被误认为是腔梗,却不是真正的腔梗。 根据腔隙性脑梗死有无神经系统体征可以概括成 3 类 : ● 有局灶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能够明确分类的腔隙性脑梗死,其出现率约占腔隙性脑梗死的 75%。 ● 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但无局灶体征,不能分型分类的腔隙性脑梗死,约占腔隙性脑梗死的 9%。 ● 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约占腔隙性脑梗死的 16%。 误区 4:有些患者有头痛来诊,作头 CT 或 MRI 示腔隙性脑梗死,解释头痛为腔隙性脑梗死所致。 纠正:腔梗无头痛。 ① 腔梗临床表现有“三无”:无头痛、无颅高压和意识障碍。由于是细小血管,不会引起颅高压和意识障碍。 ② 症状轻,体征单一,预后好,易复发。 误区 5:在老年人脑部发现少量的腔梗病灶且无症状,就认为这比较常见,属于老年性脑改变之一,无需担心,也不需接受继续检查与治疗。 纠正:小血管大问题! ① 复发:发病一次,加重一次,有累积效应。特别是老年人,不排除其他血管也出现硬化,只是程度不同。 ② 腔隙状态(lacunar state)是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出现严重,会出现运动障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进食困难、发音不清等)、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尿便失禁等。所以说脑血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第一大疾病,很多人不理解,最常见不是肿瘤吗?脑血病患者可能死于肺炎、营养不良……但根源是脑血管病。 误区 6:依赖影像诊断,却没辨清各种脑疾病的差别 神经科与影像科相互促进,随着磁共振的发展,虽已减少很多腔隙梗死的误诊,但这个问题依然有必要强调一下。 1. 把“血管周围间隙”误认为腔梗 血管周围间隙,在影像上,比如 CT表现为两种情况:① 圆形,周围非常光滑界限清楚;② 线形,灶小,1.9 × 0.9 毫米,一般病灶小于 2 × 1 ?毫米;总的来说形态不行,大小也不同。 腔隙性脑梗死呈楔形、三角形或月牙形,平均大小 3.0?×?1.6 毫米,60% 大于 2?×?2 毫米,边界模糊。注意,脑干上3?×?2 毫米以上的病灶,腔梗的可能性比较大,勿诊断成血管周围间隙。 总的来说形态、大小不同,但分布区域有些相似,都有可能分布在基底节区、放射冠的区域等。 2. 把脑白质点状的脱髓鞘病灶误认为腔梗 脑白质病变与腔梗都属于小血管病变,最主要的病因都是高血管病。脑白质病变一般呈片状,主要的好发部位是侧脑室体的旁边,内囊区域也会出现,大部分在皮层下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