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研究.doc

发布:2017-03-04约7.54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因语言环境的欠缺和学生面临考试压力而产生不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不良学习方法,现阶段中学的英语教学和学习过程一直不能达到较理想的成果和进展。在现有条件下,如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技能已成为长期困扰教师们的难题。在通过激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学生就会用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去吸取知识,而且也有一种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学习动机又存在着辨证关系,学习能产生动机,动机又能推动学习,正如奥贝尔所说:“动机和学习之间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学家和家长都认为动机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而且能增进学生的自尊心。高动机的孩子热情,对外界充满兴趣,做事投入,有好奇心,他们学习努力,并能持之以恒,对挑战和困难积极面对,自我感觉良好。而实际上,高动机的孩子在学校中并不多见。研究者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孩子的内在动机在减弱,并且越来越害怕学习。为什么学生的学习动机难以激发?十几年来,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直在寻找能提高动机的因素。总体上说,心理学研究一直着重于个体心理对动机的影响,诸如归因、自我效能感、对能力的知觉、对控制力的知觉,自我概念、内在动机、兴趣、学习策略和目标定向。 与心理学研究相应,教育学研究则着眼于教师行为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机。有人指出好的教师行为包括指导学生、树立榜样、热情、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真城地表扬、强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还有研究发现,教师的投入(包括情感投入、精力投入等)、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包括教具的使用、对教学策略的调整、反应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等)以及教师给予学生的尊重程度及自由度,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影响作用,其中教师投入的影响力最大。???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学习人数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在学习上投入的时 间和精力是相当惊人的。然而,学习是个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对这个过程不甚了解和不适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学生的学习效 率,无效地耗费了他们宝贵的时间。因此,根据学习心理的发展规律,在英语学习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课题。?过去心理学的研究一直倾向于解答心理现象是什么方面,而对解答心理机能应该如何提高,却显得十分不够。心理科学发展的根本路线应该是改造和提高自己的心理机能,这也是心理学为社会服务的根本方向。心理的兴起打破了以往重理论轻应用的局面,体现了心理学能动的改造人类心理的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心理在领域中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2)智力与创造力;(3)人格方面的;(4)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发展的。无论是国内的心理学界和学界还是国外的心理学界和学界,在这几个方面都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设计出了多种多样的心理训练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在深入研究中国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初中生学习心理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纵观国内外有关的研究成果,我国当前初中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制订适合我国初中学生学习的切实可行的心理训练方案;通过该方案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力,消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挖掘学习的潜力。, 把“ 升学率” 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而忽略了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应用性。特别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为考试而教学, 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性和实践性, 直接导致学生的应用能力低下, 教学目的出现了重大偏差, 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考试转, 把考试当成了教育的中心环节, 强迫学生读死书, 造成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导致学生学习水平严重分化, 差生面扩大。由于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大容量、高密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教师苦教, 学生苦学, 只重视传授应试的书本知识、应试的技能、应试的能力,无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个别差异和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阻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尤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体现明显, 存在着重语言知识、轻交际能力的倾向。应试英语教育“ 造就”了一批英语的“ 聋、哑”学生, 许多人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还是无法与外国人用英语正常交流。在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病后,素质教育已被中国政府写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学英语教学在上世纪末开始探索采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的英语教学模式,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和经验。然而, 中国现行的教育人才选拔制度限制了素质教育的推广与运用, 加之至今尚未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价体系, 中学英语素质教育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3. 早先Study(前人的研究) 3.1. 人的心理只有经过才能得到发展提高的心理的观点。这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有意识有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