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九篇气相色谱法3.ppt

发布:2018-06-12约4.58千字共5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9.6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简介 19.6.1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分类 历史: 1957年,毛细管色谱的创始人高雷(M.J.E.Golay)在美国仪器学会组织的第一届气相色谱会议上发表了第一篇毛细管气相色谱的报告。 毛细管气相色谱发展中的一个瓶颈: 色谱柱的制备工艺 毛细管柱的分类 填充型 填充毛细管 开管型 毛细管中心部位畅通无阻 开管型按固定液涂布方法分类 涂壁开管柱 Wall Coated Open Tubular 内壁处理后直接涂固定液 多孔层开管柱 Porous Layer Open Tubular 内壁涂无固定液之吸附剂(GS) 涂载体开管柱 Support Coated Open Tubular 内壁涂载体后涂固定液,容量较大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19.6.2 毛细管色谱速率理论和实验条件选择 毛细管色谱速率理论方程 Golay方程 毛细管色谱操作条件的选择 毛细管柱的直径: 一般采用0.1~0.3mm 载气选择: 液膜厚度 综合考虑柱效、柱容量等因素。 毛细管柱为何高效? 无涡流扩散项 采用较薄的固定液膜减少了传质阻力 可采用长柱 19.6.3 毛细管气相色谱系统 进样系统 分流比的测定 毛细管的制备 预处理 内表面粗糙化 刻蚀法、晶须法、沉积固体颗粒法 钝化前处理 酸处理,去除金属氧化物,增加硅醇基 表面钝化 去活,硅烷化试剂屏蔽活性中心,改善固定相润湿性 毛细管的涂渍 动态涂布: 方法不易得到均匀液膜 静态涂布: 耗时长 交联涂布: 引发剂作用下,固定液与柱内壁交联,形成三维结构的高分子液膜 化学键合涂布: 固定液单体与柱表面硅醇基键合 19.7.1 气相色谱定性分析方法 用已知物对照定性: 原理:一定操作条件下,组分保留时间一定 方法简单、相对可靠 用相对保留值定性: 查手册,取规定的标准物加入到被测样品中,混均,进样,求r1,2。 注意保证色谱柱固定液类型、柱温、标准物与手册上的一致。 用保留指数定性: 原理:物质的保留值换算为两个相邻正构烷烃保留指数,并以均一标度表示,对照文献值可实现未知物定性 柱温、固定液相同,就可以用文献发表的保留指数定性,无需纯物质和标准样。 官能团分类测定: 两谱联用定性: 19.7.2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峰面积的测量 a.峰高(h)乘半峰宽(W1/2) A = 1.064 h·W1/2 b.峰高乘平均峰宽法:当峰形不对称时: A = h·(W 0.15 + W 0.85 )/ 2 c. 自动积分和微机处理法 定量校正因子 绝对校正因子: 单位面积对应的物质量。 相对校正因子: 即组分的绝对校正因子与标准物质的绝对校正因子之比。 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 注意事项: 相对校正因子与待测物、基准物和检测器类型有关,与操作条件(进样量)无关。 基准物:TCD→苯;FID→丁庚烷。 以氢气和氦气作载气测的校正因子可通用 以氮气作载气测的校正因子与两者差别大。 定量的方法 归一化法 外标法 内标法 内标对比法 1)归一化法 前提:试样中所有组分在一个分析周期内都能流出色谱柱,并且都能检出色谱峰。 依据:组分含量与峰面积成正比 优点: 简便,准确 定量结果与进样量、重复性无关(前提→柱子不超载) 色谱条件略有变化对结果几乎无影响 缺点: 所有组分必须在一定时间内都出峰 必须已知所有组分的校正因子 不适合微量组分的测定 2)外标法:以待测组分纯品为对照物,与试样中待测组分的响应信号相比较进行定量的方法 特点及要求: 外标法不使用校正因子,准确性较高 操作条件变化对结果准确性影响较大 对进样量的准确性控制要求较高,适用于大批量试样的快速分析。 b.外标一点法:一种浓度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