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实用概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7. 第三段结尾“此余之所得也”,诗人得到了什么心得体会? A.“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说明“立志”的重要性——要有志 B.“尽吾志”的观点——尽己之志,可以无悔 8.第三段如何看待“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志”是人们进行各项工作过程中能够帮助人们达到目的的核心元素,没有“志”其他一切都无法实现,但仅仅有“志”,不具备“力”和“物”同样难以实现理想。只有“志”“力”“物”三者同时具备,人们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2keshi-1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思而慎取之也。 对于 因此 感叹 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名作动,说清 尽 说 谨慎地选择 形容词使动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误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采取的缘故。 ……的原因/缘故 9. 第四段诗人写“仆碑”是为了表达什么观点? 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10.找出第四段跟前面诗文想照应的诗句。 古书之不存——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⑤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籍贯 姓名 字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 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①介绍褒禅山概况 ②记游华山洞经过 ③游华山洞的心得 ④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⑤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叙述 议论 叙述 一、游山经过 二、心得体会 三、记叙结尾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主旨: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本文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写作特色: 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7、其孰能讥之乎? “ ”字的用法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代词,它,指仆碑 代词,它,指洞穴 代词,它,指后洞 代词,他们,指古人 代词,他们,指游客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其 8、而余亦悔其之 9、既其出 10、视其左右 11、谬其传 12、咎其欲出者 13、吾其还也 14、其可怪也欤 15、路漫漫其修远兮 16、…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代词,指自己 助词,无义 代词,它,指洞壁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代词,其中 助词,调节音节,无义 “ ”字的用法 其 17、亦各言其志也 18、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20、安陵君其许寡人 2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2、其皆出于此乎 23、其业有不精…心不若余之专耳 24、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连词,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 代词,自己的 代词,这种 副词,表祈使,一定 副词,表揣测,恐怕,大概 表假设,如果 代词,你的,指赵太后 副词,表祈使,一定 “ ”字的用法 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无物以相之 以 介词,因为 连词,因为 表修饰的连词,“而” 表修饰的连词,“而” 表并列关系的连 词,“而” 连词,“用来” 1、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距其院东五里 4、有泉侧出 5、入之甚寒,问其深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7、火尚足以明也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作动,筑舍定居 名作动,命名 名作状,往东 名作状,从旁边 形作名,深度 名作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形作动,照明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词类活用 非常 于是 至于 世之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