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八章 色谱法导论.pdf

发布:2017-09-22约5.37万字共7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八章 色谱法导论 掌握:塔板理论、速率理论、分离方程式 熟悉:常用术语 了解:色谱法的分类 chromatography (chromatography) ( ) 色谱法 cchhrroommaattooggrraapphhyy : (( )) 以试样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的溶解、吸附、分配、离 子交换或其他亲和作用的差异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 离分析方法称色谱法。 18.1 §18.1 概论 1188..11 一、色谱法的起源和发展 1906 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在分离 植物叶子中的色素时,将叶片的石油醚 (饱和烃混合物)提取液倒入一根装有 CaCO3 CaCO3 CCaaCCOO33粉末的竖直玻璃管中,再加入纯的 石油醚任其自然流下,一会儿柱中出现不 同颜色的谱带,植物浸取液中的色素得到 了分离。 二、色谱法的发展 1930年代初:R.Kuhn把M.Tswett的方法用于类胡萝卜素的分 离,从此色谱法得以广泛应用。 在色谱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是:英国人A.J. P. Martin(马丁) 和 辛格 。 R.L.M. Synge( ) 1941年,他们提出色谱塔板理论;发明液-液分配色谱;预言 了气体可作为流动相(即气相色谱)。 1952年:Martin和Synge又研究成功了在惰性载体表面涂渍一 层均匀的有机化合物膜作为固定相,并以气体为流动相,用来分离 脂肪酸混合物——即今日的气-液色谱。 因为他们对分配色谱理论的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三、色谱法的特点 1 ( )分离效率高 1 11 复杂混合物,有机同系物、异构体,手性异构体。 (2) 灵敏度高 可以检测出μg·g-1(10-6)级甚至ng·g-1(10-9)级的物质。 3 3 ( ) 分析速度快 33 一般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以完成一个试样的分析。 (4) 应用范围广 气相色谱:沸点400℃的各种有机或无机试样的分析。 液相色谱:高沸点、热不稳定、生物试样的分离分析。 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 不不足足之之处处:: 被分离组分的定性较为困难。 四、色谱法的分类 1、按两相状态分类 1、按两相状态分类 11、、按按两两相相状状态态分分类类 气固色谱 GSC-固体吸附剂 气固色谱 GSC-固体吸附剂 气气固固色色谱谱 GGSSCC--固固体体吸吸附附剂剂 气相色谱(GC) 气相色谱(GC) 气气相相色色谱谱((GGCC)) 气液色谱 GLC -液体 气液色谱 GLC -液体 气气液液色色谱谱 GGLLCC --液液体体 液固色谱 LSC-固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