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整合初探.doc

发布:2018-05-10约3.29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整合初探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二册《春雨的色彩》教学浅谈 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坝镇中村小学 潘贤耀 【摘要】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知识与知识的交流,产生新知识的产所;课堂是运用知识交流形成能力张扬个性的场所。在有限的时空里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获得知识的积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笔者以课为例,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精彩导入、目标展示、自学指导、引导质疑、整理反思、当堂训练入手,就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整合做出了一些一点尝试,以求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培养,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整合 ? 语文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信息社会所必备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性,使信息技术将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下面结合我将在课堂中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以课为例,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 多媒体课件精彩导入——以情激情 授新知之前,想方设法,三言两语,以情激情,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把学习的“境”创设起来,尽快调整学生学习状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极为重要。我在进行《春雨的色彩》第一课时教学时,让学生明确目标后,我将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注:生字用红色字体显示,其它为黑色字体,先出现生字,再出现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而且呈现的方式各不相同),学生自由认读字、词,自由选择用生字组词,用新词说句。就这样,多媒体课件取代过去小黑板、纸制的词卡,发挥了它的便捷、时效功能;红、黑两种色彩醒目地突出了本课的生字,字、词的出现方式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自主地选择生字组成词语,练习说话,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二、??? 多媒体课件形象演示——使识字、写字化难为易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但是,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低年级学生学习起来有较大的困难。在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识字、写字的难度。比如,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配套的教学课件,它能够将一个汉字由它的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变过程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它能够将一个汉字拆、合自如,学生在学习课文《春雨的色彩》的生字时,通过软件(课件)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生字的间架结构、书写时的字形要点、笔顺等,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描,眼、手、脑并用,通过观察揣摩字的笔画、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通过比较汉字的演变历程,感悟汉字中积淀的中华民族的睿智。多媒体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提高多识字、写好字的本领。还演绎了汉字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让孩子识字、写字,就是让他们去感悟民族思想、体验民族感情,就是传承民族文化。 三、???? 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使阅读理解入境入情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洋溢着现实的生活气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教材中有些内容因学生所处纬度不同,学生不熟悉。比如,江汉平原已是万紫千红,而地处海拔1200米的我们恩施崔坝还是雪花飘飘,万里冰封。小学生对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春雨的色彩》所描述的景色很陌生。怎样缩小孩子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进入春天,熟悉春天?信息技术发挥了它不可多得的作用。 1、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春雨的色彩》课文之始描述的是春天是绿色的,但是,在我们崔坝到处还是一片白,一年级的学生对春雨给大地带来的那份“绿”难以理解。教学中,我利用网络资源,用多媒体呈现出背景画面——“绿”的山村之美,使“绿”具体化,直观化;并利用多媒体声响效果,让学生聆听山村里鸟的歌唱,收到“以动衬静”的教学效果。再加上多次的指导朗读,气氛渲染,最终孩子们才能感受“绿”、读出“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