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初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初探
内容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完善“学案导学”,提高学生信息应用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势在必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语文教学将会高效率、高质量。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整合运用呢?下面,我根据自己工作中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会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因为孩子们对钱塘江大潮很是陌生,对课文没有形象的了解,对作者的表述只是停留在文字层面,还有很多同学难以真正入到文中来。在这种情形下,我话头一转:“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呢?”这一下所有的孩子立马精神抖擞,坐得笔直,齐声回答:“想!”于是,我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了随时调整,把准备在课末用的课件及时播放,让孩子们大饱眼福。这样,用极少的时间,就把孩子们吸引到了课文的情景中,顿时学生对课文的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我因势利导,使孩子们很快地融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之中。
二、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年龄、生活经验诸多方面的影响,孩子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深奥的语言文字。离孩子生活较远的内容,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突破难点,缩短学生理解过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活化石》一课时,涉及到“化石”、“恐龙的灭绝”、以及“地壳运动”这些知识,因远离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而难以理解,如果仅凭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话,是很难让学生达到一个清晰的认知的。多媒体的介入,运用课件,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动物演示等信息技术把有趣的化石形成、复杂的地壳运动,具体形象地展示在了孩子们面前。这样,轻松地化难为易,对突破教学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完善“学案导学”
所谓 “学案导学”,它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在其中起双重作用:一方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上课之前,老师把准备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学案提示进行学生展示、教师检查等教学互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有效推动“学案导学”的进程,对于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启发学生思维跃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学生就可以课前在网上查找圆明园的古今全貌,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老师课上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以及相关课件。如此,利用互联网,学生可以依照学案进行自主预习和学习,从中搜寻背景资料,查阅相关图片等。通过读书,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出来,并谈一谈自己的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感受到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再去读圆明园的毁灭,更能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语文的教学与学习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信息量巨大的网络平台,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四、提高信息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是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信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教育在相当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信息。这种低效的教育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可以说,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培养孩子们的信息应用能力。
例如,节假日学生在家习作时,我要求孩子们以电子档形式上交我的邮箱,这样便于我及时掌握孩子们完成作业的情况并及时予以批阅。同时,孩子们不仅仅学会了文字处理、主页设计等信息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为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优化了课堂环境,改变了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是,我们心里明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任重而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