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讲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教案分析.ppt

发布:2016-05-02约3.97千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广电总局控制吸烟镜头 2011年10月3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就“电视剧《新上海滩》嗜烟,遭控烟人士联名抗议”一事作出回应,称剧中人物的各种情绪都通过吸烟来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创作者对于控烟意识的淡薄。国家广电总局表示,今后将要求各级审查机构对影视作品中滥用吸烟镜头等现象给予重视,加强审查。 吸烟镜头泛滥的主要原因在于剧制作组在安排剧中表现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或者放心、休息的情景的时候,都安排了吸烟的镜头”,并指出“甚至把女性吸烟镜头作为表现职业女性,或与男性平起平坐的表现方式,人为地助长了吸烟风气。” 培养理论的外围研究: A制度分析;   B 讯息系统分析; C 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三、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知沟理论 产生背景: 教育机会平等化的社会呼声高涨美国政府推出了补充教育计划,试图通过大众传播改善贫困儿童的教育条件  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片《芝麻街》 制作意图 利用普及率已经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结果 接触和利用最多的富裕儿童,扩大了知识差距 知沟理论的产生 1970 美 蒂奇诺提出知沟理论假说 (the Knowledge-Gap)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松伯格-知沟假说示意图 知识量 时间 松伯格-知沟假说模式图中心内容: 1、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 2、经济地位高者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地位低者; 3、随着时间推移,两者之间的知沟会不断增大。 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蒂奇诺 1、传播技能的差异 2、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3、社交范围的差异 4、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 5、大众传媒的性质 知沟理论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 艾蒂玛和克莱因:上限效果假说,1977. 假说观点: 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最终,经济地位低者将追上高者 ,实现“知沟”的缩小。 这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缩小。 上限效果假说示意图 知识量 时间 通过大众传播实现“知识平均化”观点是幼稚的。 知沟理论应用研究 卡茨曼-信息沟理论,1974 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每个成员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 2、新技术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3、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比人强大的多,信息富有者能更早地使用,获得信息; 4、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老沟未填,新沟又出现。 “知识沟”理论的研究领域   ●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   ●区域开发与社会发展研究 ;   ●媒介素养研究 指公众接近(access)、分析(analysis)、评价(evaluate)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四、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沉默的螺旋”理论 the spiral of silence 理论的提出: 德国社会学家 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1980年)。 沉默的螺旋论述的是舆论怎样形成的问题。 诺依曼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转向沉默或附和的人数 “沉默的螺旋”假说示意图 第十讲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议程设置理论 什么是议程设置?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 Agenda Setting Theory 美 麦库姆斯和肖 《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1972) BC·科恩《报纸与外交政策》: “在许多场合,报纸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how to think)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what to think about)方面,却是惊人地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