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高中物理课后强化训练44.docx
第4章 第4讲
一、选择题
1.(2009·河南省实验中学模拟)2008年9月27号下午4时30分,翟志刚出舱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为建立中国的轨道空间站计划的实施又迈出坚实的一步,宇航员出舱后 ()
A.他相对地球是静止的B.他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受的重力为零C.他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D.轨道舱的速度变大,绕地球一周只需75分钟[答案] C
[解析]神舟七号飞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不是地球同步轨道,因此出舱的航天员相对地面是运动的,他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但仍受重力作用,故A、B错误,C正确;卫星绕地球的周期最小约为85分钟,D错误.
天文学家发现某恒星周围有一颗行星在圆形轨道上绕其运动,并测出了行星的轨道半径和运行周期.由此可推算出 ()
A.行星的质量 B.行星的半径
C.恒星的质量 D.恒星的半径[答案] C
[解析] 设测出的行星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恒星的质量为M,行星的质量为m,GMm 4π2 4π2R3
则由R2 =mT2R得,M=
GT2
,故C正确.
3.(2009·汕头模拟)有一宇宙飞船到了某行星上(该行星没有自转运动),以速度v接近行星赤道表面匀速飞行,测出运动的周期为T,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vT
该行星的半径为2π
该行星的平均密度为3π
GT2
无法测出该行星的质量
2πv
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T
[答案] C
[解析]
2πR
vT A GMm
v2 v3T
,C错误;由M
由T=v可得:R=2π,
正确;由
R2 =mR可得:M=2πG
4 3π GMm
2πv
3 2 2=πR3·ρ,得:ρ= ,B正确,由 =mg,得:g= ,D
3 2 2
GT R T
4.据报道,最近在太阳系外发现了首颗“宜居”行星,其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6.4倍,一个在地球表面重量为600N的人在这个行星表面的重量将变为960N.由此可推知,该行星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约为 ( )
A.0.5 B.2
C.3.2 D.4
[答案] B
[解析] 设人的质量为m,在地球上重力为GMm
由GR2=G′得
′,在星球上重力为G ′.
地 星
GMm
R= G′,则
R M·G′ 6.4×600
星= 星 地 =
960
=2,故选B.
R M·G′
地 地 星
5.(2009·杭州七校联考)一宇宙飞船绕地心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飞船舱内有一
质量为m的人站在可称体重的台秤上.用R表示地球的半径,g表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表示宇宙飞船所在处的地球引力加速度,N表示人对秤的压力,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g′=0 B
R2
.g′=r2g
C.N=0 D
[答案] BC
R
.N=mrg
[解析]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及其上的人均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台秤无法测出其重
力,故N=0,C正确,D
GMm GMm
错误;对地球表面的物体,R2 =mg,宇宙飞船所在处,r2 =
R2
mg′,可得:g′=r2g,A错误,B正确.
6.(2010·广东省汕头市高三摸底考试)一物体从一行星表面某高度处自由下落(不计阻力).自开始下落计时,得到物体离行星表面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根据题设条件可以计算出 ()
A.行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B.行星的质量C.物体落到行星表面时速度的大小D.物体受到星球引力的大小
[答案] AC
[解析]从题中图象看到,下落的高度和时间已知(初速度为0),所以能够求出行星表面的加速度和落地的速度,因为物体的质量未知,不能求出物体受到行星引力的大小,因为行星的半径未知,不能求出行星的质量.
7.银河系的恒星中大约有四分之一是双星.某双星由质量不等的星体S1和S2构成,两星在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两者连线上某一定点O做匀速圆周运动.天文观察时测
112得其运动周期为T,S1到O点的距离为r、S与S间的距离r,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由
1
1
2
此可求出S2的质量为 ( )
4π2r2(r-r) 4π2r3
GT2 1
1
GT2
4π2r3
4π2r2r1
GT2 D.
[答案] D
GT2
MM 2π
4π2r2r
[解析] 设S、S
的质量分别为M、M
,则:G
122=M
r( )2,所以M=
21,
1 2
故选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