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教学设计
增城市郑中钧中学 龙桂珍
【资源分析】
(一)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有关消费的知识,对消费的作用有初步了解,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他们在初三也初步接触过,但对生产和消费的辨证关系的几个层面、如何发展生产力等问题他们并未深入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教材分析
本框所学习的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 在《经济生活》全书中承接第一单元的“消费”,并引出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与后面几单元内容一脉相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学习本框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增强学生未来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十七大报告多次强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利用这一精神,第四课第一框第一目重新表述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并据此提出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第四课第一框第二目及时地反映了这一重大精神,并使之成为这一目的精神统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能力目标通过对“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实例中分析认识生产的决定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认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自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意义。遵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运用“探究——交互”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情绪激励法。【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 (1)30年前,人们的步行工具都有哪些?
(2) 30年后的今天,私车市场已经成为车市的主导,昔日的官方“堂前燕”,正越来越多地“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结合教材分析、讨论说明社会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而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决定消费。 问题探究、思维点拨:一、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一)生产决定消费
问题探究:
1、坐拥江山和美人的皇帝为何坐不上汽车,只能坐马车?
2、在出行方面,30年前人们只能骑自行车,现在普通人却能坐上私家车,
说明什么问题?
3、汽车比自行车快得多,高档的多,说明了什么?这种变化得意于什么?
4、假如没有汽车的出现。人们会不会有买私家车的冲动?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分析、讨论
教师:(总结,过渡)生产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生产的发展,消费对象、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欲望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没有生产的发展,不仅谈不上消费,也谈不上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决定消费,但是消费对生产又有反作用。有哪些反作用呢?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段材料,分小组并结合教材分析:消费对生产有哪些反作用?
探究材料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汽车消费增长达到28.6%,而私人已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军,全国私人购买轿车比例高达68%,同比提高8%。汽车消费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保持9%以上的增长立下汗马功劳。
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消费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1、改革开放30年来,生活富裕起来的居民不再满足于骑自行车、摩托车,对拥有一辆私家车的欲望越来越强,于是带动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这说明了
学生回答: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否则会挫伤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3、随着油价居高位、使用成本提高,小排量逐渐受到人们青睐,各厂家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纷纷生产节能环保的汽车。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调节生产)
通过以上探究得出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各国汽车自主品牌对比)
问题探究:
(1)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2)你认为我国汽车产业应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发展?
学生活动: 结合教材分析、讨论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何要发展生产力?(why)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数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理论上的原因)
(2)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