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音乐五级上册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堂小学五年级的音乐欣赏课,描绘的内容是在台湾南部的热带雨林中,树木茂盛,气候湿润,森林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树蛙、飞鼠、猫头鹰等,更有经常出现的风声、雨声和终年不断的流水声,这些声音和象征人类活动的音乐交织起来,构成了一幅欢乐而奇特的交响曲。
设计思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音像技术从引导学生的音乐情趣出发,采用模仿、自主探究、体验式的方法让学生快乐中学习,自信中展现激情。在活动中感受音乐,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和创造的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感受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一起生活多愉快”的欢乐心情。
2、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熟悉乐曲各部分的主题旋律。
3、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创造和谐的乐声——《森林狂想曲》。
教学重难点:
听辨并演唱或演奏乐曲各部分主题。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竖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到过原始大森林吗?(集体回答)你们喜欢大森林吗?如果能让我们亲身去感受原始大森林的神奇,亲耳倾听大森林的美妙声响,那该多好啊!可是我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包括老师在内,恐怕这个机会都不多。今天为了弥补这个小小的遗憾,老师特地为大家带来了一首乐曲,它的名字叫《森林狂想曲》。这首美妙的乐曲,表现了在台湾的热带雨林里各种动物丰富、奇异而和谐的鸣叫声。希望这首乐曲能给大家带来一种身处原始大森林的神奇感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新课教学
1、初听:
在欣赏之前,老师要提出几个问题,需要大家认真思考。
第一:乐曲的情绪怎样?
第二:乐曲中录制了很多动物的叫声,也就是“音效”。请大家把你听到的动物的叫声记下来,看谁听到得最多,而且最好能模仿其中的一种。
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欣赏中认真思考,正确的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大家有信心吗?(多媒体播放《森林狂想曲》)
2、提问:
(1)老师从每位同学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大家都在认真倾听。看看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你是否找出来了。
第一:乐曲的情绪怎么样?(板书:欢快、优美)
(2)那么你都听到了哪些动物的叫声呢?(提问4-5名学生,并请学生模仿其中青蛙、知了的叫声。师根据生答依次贴出蟋蟀、青蛙、小鸟、知了、猫头鹰,并适时给予鼓励)刚才这几位同学模仿得不错。同学们听得认真,回答的也不错。我看有的同学已经在偷偷的模仿呢。
(3)乐曲简介:你的表现令老师非常满意。所以我再送给大家一个礼物——有关《森林狂想曲》的简介,想不想听?这是一首数码音乐作品,它的曲作者吴金黛来自我国的宝岛——台湾。大家知道吗?台湾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位于北回归线的鸟类集聚地,森林的生态资源相当丰富。这部以《森林狂想曲》命名的专辑共包括8首乐曲。我们刚才欣赏的是第一首,也是最好听的一首。这部音乐作品中动物的叫声是录音师花费5年的时间在原始森林中采录的。乐曲中共出现了一百多种动物的叫声。这张专辑的最后一首乐曲的名字叫《树蛙之歌》,由十几种蛙类的鸣叫声组成的。确实,这部音乐作品来之不易呀!
3、学习主旋律 A、B、C。
好,请同学们坐好,刚才我们欣赏的过程中,你是否听出这首曲子有几个乐段组成?(3个)
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这首曲子主要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老师请了森林里的三位动物来分别表演这三段音乐,大家回想这三位小动物平时都是怎样在森林里玩耍的,听音乐的时候尽量模仿一下他们好不好啊?(播放音乐,教师用肢体语言提示学生模仿)
同学们模仿的都非常非常好,小兔子是蹦蹦跳跳的,还有东张西望的猫头鹰,奔跑跳跃的小鹿。
这么欢快、优美,令人陶醉的乐曲,想不想学会?那好,我们现在就来分别学唱ABC各段的旋律。
(1)先来看A段的旋律。
a首先师指旋律,生打节奏。
B接着,演唱旋律。(师弹奏旋律)
C最后,生用竖笛吹奏旋律。
d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乐句有什么不同?
(只有结尾的音不同,其余完全相同。)对,演唱和演奏的时候大家注意。
(2)自学B段的旋律。
a:大家演唱的非常好,看来A段难不住大家,那好,下面大家运用学习A段旋律的方法来自学B段,看谁学的又快又好。.
b生按照学习A段的方法演唱B段旋律。
C检查自学情况。
(3)自学C段的旋律。
a简介弱起小节。
b既然AB两个乐句大家这么快就掌握了,相信C段也难不住大家。下面大家按照学习AB段的方法演唱C段的旋律。
4、用手势巩固ABC各段的旋律。
刚才每位同学学习的都很认真,老师为大家高兴。那么究竟谁学习的最认真呢?下面我们来一个小小的过关测试。看谁能顺利通过。老师分别用不同的乐器演奏A、B、C各段旋律,请你仔细听辨一下。(生边听边模仿)A用小兔子,B用猫头鹰,C用小鹿。看谁能全部答对,有没有信心。
(1) 首先,用吉他音色演奏B 段旋律。
(2) 接着,用电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