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森林之歌——美丽的大森林(欣赏 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西师大版音乐三年级上册.docx
第一单元森林之歌——美丽的大森林(欣赏森林狂想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西师大版音乐三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森林之歌——美丽的大森林(欣赏《森林狂想曲》)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26日星期五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森林之歌——美丽的大森林》这节课,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让我们一起欣赏《森林狂想曲》,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吧!????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们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审美素养、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欣赏《森林狂想曲》,孩子们将提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学会从音乐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增强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此外,课程还将促进孩子们对自然环境的关爱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森林狂想曲》的音乐主题和情感表达: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森林狂想曲》,理解其音乐主题,感受到音乐所描绘的大森林的美丽和生机。例如,通过音乐中的强弱对比,引导学生体会森林中的宁静与活力。
-学习音乐符号的意义:重点在于让学生识别并理解乐谱中的基本符号,如音符、休止符、拍号等,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跟随音乐节奏和旋律。
2.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的情感层次:由于音乐是非语言的,孩子们可能难以直接把握音乐的情感层次。难点在于帮助孩子们通过视觉辅助,如动态的手势或画面的变化,来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变化。
-音乐与自然景观的结合: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将音乐中的形象与实际的自然景观联系起来,比如通过描述森林的声音,让学生想象并描绘出森林的画面。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森林之歌》音乐教材,包含《森林狂想曲》的乐谱和歌词。
2.辅助材料:准备森林风光的图片集、相关音乐视频,以及展示音乐符号和节奏的图表。
3.实验器材:准备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如铃鼓、沙锤,供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使用。
4.教室布置:布置一个温馨的“森林”主题教室,设置讨论区,并在黑板上绘制森林地图,以增强学生的沉浸感。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森林狂想曲》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神奇的世界——大森林。你们知道森林是什么样的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停顿片刻)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感受森林的魅力。(播放森林风光视频)
二、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森林狂想曲》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森林狂想曲》是由作曲家XX创作的一首交响乐,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大森林画卷。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这首曲子的基本构成。
首先,这首曲子由多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比如,第一乐章《晨曦中的森林》就展现了森林在清晨的宁静与美丽。
其次,我们要了解曲子中的音乐符号。这里,我会展示一些乐谱片段,并解释每个符号的意义,比如音符、休止符、拍号等。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感受《森林狂想曲》的实际应用。比如,这首曲子曾被用于电影配乐,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森林狂想曲》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几个与《森林狂想曲》相关的案例。
案例一:《森林狂想曲》在音乐会上的演出。我将播放一段音乐会上的演出视频,让大家感受现场的氛围。
案例二:《森林狂想曲》在电影中的运用。我会展示一些电影片段,让大家看到这首曲子是如何为电影增色的。
在观看这些案例后,请大家思考:这些案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这首曲子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在讨论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五、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森林狂想曲》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现在,请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和老师可以提问和点评,共同探讨。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指出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六、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森林狂想曲》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森林狂想曲》的世界,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首曲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实际应用。
希望大家能够记住,《森林狂想曲》不仅是一首美妙的音乐作品,更是一幅描绘森林美景的画卷。它提醒我们,要爱护大自然,珍惜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