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位置和范围 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docx
6.1位置和范围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6.1位置和范围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主要介绍地图上的位置和范围。教材通过具体的地图实例,引导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点的位置,识别不同范围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图使用技能。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旨在让学生学会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为:通过识别地图上的位置和范围,提高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素养;通过探讨不同地理要素的空间关系,发展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增强地理实践力;同时,通过理解位置和范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层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如地图的基本知识、简单的地理术语等。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尚需加强分析和综合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待进一步规范。他们对于身边的环境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但往往缺乏系统的地理思考。
在行为习惯方面,学生可能在课堂参与度上存在差异,部分学生较为活跃,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较为内向。此外,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足,容易将地理学习等同于记忆知识点,忽视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这些特点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跟随课本内容进行学习,但在深入分析和综合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素质。
四、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电脑
2.软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交互式电子白板
3.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4.信息化资源:在线地理教学视频、数字地图资源
5.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与问答、实践活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开场:通过展示一幅包含多个地标的世界地图,询问学生能否找到自己熟悉的地点,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让学生讨论在地图上找到特定地点的方法,以及如何表示地点的范围。
-目的:激发学生对地图上位置和范围的好奇心,为引入新课内容做铺垫。
2.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知识讲解:介绍地图上的坐标系统、比例尺、方向等基本概念,并解释它们在确定位置和范围中的作用。
-示例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让学生观察并识别地图上的位置和范围,如城市地图、地形图等。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幅地图,讨论并分享如何在该地图上确定位置和范围。
-用时分配:每个环节约5-7分钟。
3.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练习题:发放练习册,包含填空、选择和简答题,内容涉及地图上位置和范围的识别。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完成练习,互相检查答案,讨论解决疑惑。
-点评反馈:教师选取几份练习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用时分配:每个环节约3-4分钟。
4.课堂提问与师生互动(用时5分钟)
-提问:教师提出问题,如“如何确定一个地点在地图上的位置?”“地图上的比例尺对确定范围有什么影响?”
-回答与讨论: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确保理解。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重点和难点。
-用时分配:每个环节约1-2分钟。
5.创新环节(用时3分钟)
-创意活动: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地图游戏,要求在地图上标出特定位置和范围。
-分享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地图游戏,其他学生参与体验。
-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位置和范围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6.结束语(用时2分钟)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图上位置和范围的实际应用。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用时分配:每个环节约1分钟。
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图上位置和范围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介绍GIS软件在地图制作和分析位置与范围方面的应用,如ArcGIS、QGIS等。
-地图类型介绍:提供不同类型的地图资源,如政治地图、物理地图、专题地图等,以及它们在表示位置和范围上的特点。
-实际案例研究:收集国内外关于地图上位置和范围的经典案例,如城市规划、灾害管理、交通规划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地图制作工具:介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