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位置和范围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docx
6.1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学期第6章“地理位置和范围”的6.1节“位置和范围”。教学内容涉及我国地理位置的经纬度描述、我国的四至点、以及我国领土范围的概述。此部分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对地理坐标的理解、对中国地图的直观认识、以及之前学过的地理区域划分等密切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我国地理位置的准确认识,并理解我国地理范围的广阔性和多样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结合已有知识,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地理空间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通过学习“位置和范围”,学生将提升以下能力:首先,空间感知与地理探究能力,通过分析我国地理位置的经纬度描述,增强对地理位置的空间认识和定位能力;其次,地理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对我国四至点的学习,锻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地理观念与责任意识,通过了解我国领土范围的概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领土观念,增强国家意识和责任感。这些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形成持久的地理学科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知识层面,已具备基本的地理常识和读图能力,对我国地理有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地理位置的精确描述和领土范围的系统理解尚显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强。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有待提高。
在行为习惯上,学生可能存在依赖教师引导、被动接受知识的问题,这影响了他们在地理学习中主动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些情况,本节课将通过小组合作、地图操作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提高其对“位置和范围”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增强其对国家领土完整性的认识和责任感。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经纬度描述和领土范围。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我国四至点及其地理意义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3.地图操作法:指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地图,增强空间感知能力和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运用PPT、地理信息系统等展示我国地理位置和范围的动态变化,提高直观认识。
2.教学软件应用:利用地理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地图操作,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网络资源利用:引入网络地图资源,拓展学生视野,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领土范围。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提出问题:“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如何?如何精确描述我国的地理位置?”
-学生观察地图,尝试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经纬度系统,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创设情境:假设学生要为一个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
2.讲授新课(20分钟)
-教师讲解我国地理位置的经纬度描述,解释纬度和经度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它们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
-通过PPT展示,讲解我国的四至点(最北端、最南端、最西端、最东端)及其地理意义。
-讲解我国领土范围的概述,包括陆上国界和海上边疆,强调我国的领土完整和边疆安全。
师生互动: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如“我国最北端的城市是哪里?它位于哪个经纬度?”
-学生在地图上指出相应的位置,加深对地理位置的理解。
3.巩固练习(10分钟)
-发给学生练习纸,完成有关我国地理位置和范围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份“中国地理位置和范围”的简要报告,促进合作学习和知识内化。
师生互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倾听并给予反馈。
4.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提出深入性问题,如“为什么我国地理位置的精确描述对国家安全很重要?”
-学生思考并回答,通过问题的讨论,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创新教学(5分钟)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虚拟的地图操作,探索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理位置和范围对国家的重要性。
-布置拓展任务: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中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