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4单元知识点整理打印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1
绪言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化学的发展史
1、古代化学:火的发现、冶铜炼铁、烧陶瓷、造纸、火药、酿酒、蜡染等
2、近代化学:原子论——道尔顿 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标志着化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3、现代化学:合成新物质、研制新材料等
※目前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组成的物质超过3000万种。
三、化学的作用:在农业、工业、生活、健康、环境、材料、能源等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放热、吸热等现象。
5、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生成新物质。
二、物质的性质
1、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导热性、吸附性等。
2 、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酸性、碱性等。
3、两者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
三、变化与性质的联系: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反映性质
1、变化:描述性语言
2、性质:结论性语言( 常带 “是、 能、 可以、会、 易、 难、 不易、不可” 等字眼)
“变化”加上这些字眼就变成”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蜡烛通常为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2、燃着时:①蜡烛发出黄色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3、熄灭后:产生白烟,且白烟能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
该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二、对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判断依据:
(1)根据石灰水的浑浊程度来判断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
(2)根据木条是否熄灭来判断氧气含量的多少。
(3)根据玻璃片上是否有水雾来判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
2、现象及结论:
(1)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2)燃着的木条在呼出的气体中燃烧时间比在空气中短,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少。
(3)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放在空气中玻璃片上没水雾,证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3、如何证明某物质燃烧后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1)步骤:将该物质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下烧杯,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2)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结论:该物质燃烧后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三”原则:
①“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原则: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③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
④废液的处理:废液应倒到废液缸中集中处理。
2、药品取用方法(用过的镊子或药匙用纸擦干净备用)
(1)固体药品:①块状:用镊子夹取;操作要领是:“一横二放三慢竖”(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块状固体药品放入试管口,然后慢慢地将试管竖立起来,使块状固体缓缓滑至试管底部)。
②粉末状:用药匙(或纸槽)取用;操作要领是:“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落入试管底部)。
(2)液体药品:
①量多:倾倒法。操作要领是:“取下瓶塞倒着放,标签朝手挨着倒,用完盖紧原处放。”
②量少:用胶头滴管。操作要领是:“竖直悬滴”。
③定量:用量筒和胶头滴管①读数时,应将量筒放平,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②应根据量取液体体积的多少,选用大小适当的量筒③使用量筒要配用胶头滴管。
※误差分析:在高处看(俯视),读数偏高;在低处看(仰视),读数偏低。
二、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②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用外焰加热;④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⑤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