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异常心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正常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 个人经验标准 统计学标准 医学标准 社会适应标准 个人经验标准 统计学标准 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测量的结果 以心理特征偏离均数值的程度来决定是否正常(分布在正态曲线两边者) 比较客观,操作简便 心理特征和行为不一定成正态分布 受到社会文化影响 不能普遍适用 医学标准 病理心理现象+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的根据(脑电变化等) 标准化比较客观 有可测量的生物学标准 神经症和人格障碍缺少可测量的生物学指标 心理学改变与生物学改变的不一致、不平行性 社会适应标准 客观的看待社会适应标准 与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其行为能否为常人所理解,有无明显离奇的行为 其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与常态有无明显不同 受到不同时代、地域、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不能一成不变地看待 异常心理发生的原因 异常心理发生的原因 与个性心理特征及应对心理应激的能力有关 * 指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智能、注意、情绪、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和人格发生异常改变,又称变态心理 第一节 异常心理概述 一、异常心理的概念 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 需要专业知识训练 有主观性 观察者根据经验判断 太过主观 适用于缺乏内省力而有行为异常的病人 适用于神经症性障碍的病人 病人自己的主观体验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能适当满足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估计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生物因素 人体疾病 遗传因素 生化改变 药物影响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 与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有关 第二节 焦虑性障碍 指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和灾祸的威胁或者要作出重大努力的情况进行适应时,预感到不祥和担心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及带有恐惧和不愉快的情绪 一、概念 △ 信号功能 △ 动员机体和调节行为功能 △ 学习和积累经验功能 ▲焦虑的适应功能: 所以:适度的焦虑对人是有利的 过度焦虑是病理性的 △紧张不安和忧虑 △伴发的心理症状:注意困难、记忆不良等 △伴发的躯体症状:血压升高、心跳加速等 ▲焦虑的表现: ★可意识到的心理冲突 ★精神痛苦 ★持久性 ★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没有任何器质性疾病作为基础 共同特征: 第三节 抑郁性障碍 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一、概念 ▲特征性症状 △悲观心境、自身感觉很坏 △睡眠障碍、失眠或早醒 △食欲下降 △动力不足、缺乏活力 △兴趣和愉快感丧失 △自责自罪、消极想死 △体重下降 △性欲降低 指从童年或少年期开始,并持续终生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格,也称变态人格 第四节 人格障碍 概念 1 偏执性人格障碍 2 分裂样人格障碍 3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4 冲动性人格障碍 5 癔症型(表演性)人格障碍 6 强迫性人格障碍 7 焦虑性(回避)人格障碍 8 依赖性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分类 人格的社会学分类 1 健全人格——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精神能量,进行建设性的社会活动,与人和睦相处并使自己和他人都能获得利益。其特征为: (1)生活目标明确,工作积极,办事可靠 (2)客观务实,不以感情用事 (3)对人对事有独到见解,对己有自知之明 (4)有道德感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敢于负责 (5)胸怀坦荡,不计较个人得失 不能正常适应社会,不顾客观现实,容易遭受挫折;不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容易产生心理冲突。特点: (1)留念家庭、依赖父母、回避社会 (2)道德观念不强,缺乏责任感 (3)社会目标不现实,缺乏独立性和自觉性 (4)情绪不稳定,意志力不足,富有攻击性 (5)行为利己,对人不宽容 2、 不健全人格—— 完全不能适应社会,不能遵纪守法,是社会的消极成员,教育改造难以奏效。特点: (1)道德缺乏,作恶而不自责 (2)自我中心,缺乏自制力 (3)只顾眼前,生活无目标 (4)情感冷酷,缺乏同情心 (5)屡教不改,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3 反社会性人格—— □ 心理特点紊乱、不定,偏执、怀疑 □ 把不利及困难归结于别人或命运 □ 没有责任感,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辩解袒护 □ 对任何事物及人都仇视、猜疑和偏颇的看法 人格障碍的特征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