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1.1.3 认识科学——发现与发明 教案.docx
牛津上海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1.3认识科学——发现与发明教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牛津上海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1.3认识科学——发现与发明教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牛津上海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1.3认识科学——发现与发明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六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15日第3节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发现与发明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和结论的科学探究步骤。例如,通过展示科学家如何通过观察发明指南针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发现与发明的区别与联系:强调发现是自然界或已有知识中未被认知的事物,而发明是基于发现或已有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过程。比如,讲解指南针的发明是基于对地球磁场的发现。
2.教学难点
-科学探究的实践操作: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如何将理论探究步骤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如制作简易指南针,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加深理解。
-理解发明背后的科学原理:学生可能会对发明的科学原理感到困惑,比如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动画演示或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指南针利用地球磁场指示方向的原理。
-科学态度的培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可以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投影仪、电脑、实验器材(如磁铁、细线、水面等)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化资源:科学探究相关的教学视频、PPT演示文稿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实验操作、案例分析、互动问答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科学探究是什么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展示一些科学探究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科学家进行实验的场景,让学生初步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
-简短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科学探究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讲解科学探究的定义,包括其主要步骤:观察、提问、假设、实验、结论。
-使用PPT展示科学探究的流程图,帮助学生理解每个步骤的作用和顺序。
-通过实例,如科学家如何通过科学探究发现指南针的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的实际应用。
3.科学探究案例分析(20分钟)
-选择几个典型的科学探究案例进行分析,如指南针的发明、电灯的发明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探究过程、发现或发明的重要性,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探究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科学探究在未来的应用和发展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科学探究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探究物体的沉浮”。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探究方法、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探究主题的方法、过程和结论。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案例分析等。
-强调科学探究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书籍资源:《科学探究的艺术》、《科学家是如何思考的》等书籍,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视频资源:科普视频,如“科学探究的步骤”、“指南针的发明故事”等,可以在课后观看,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实验资源:学校实验室提供的实验器材,如磁铁、细线、水等,可以用于课后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实验。
-网络资源:科学探究相关的在线课程和文章,如“科学探究的方法论”、“科学探究的历史与发展”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背景。
2.拓展建议
-阅读拓展:鼓励学生阅读科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