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3课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课件.ppt

发布:2017-08-10约字共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程目标: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提出。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 方针的影响。 参见《世纪金榜》P41-44 ; 外交无小事 。 ——周恩来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思考;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 周恩来曾说过: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联系历史,周恩来为什么这么说?;;1901年9月7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帝国主义列强英、俄、德、 法、美、日、意、奥、比、西、荷等11国强迫清政府签定了空前 屈辱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一、与旧外交决裂;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原因 1、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在国际上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 2、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包围和敌视的政策。 3、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一个世界体系。这是有利的国际环境。 4、自遵义会议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日趋成熟,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历史的必然。 5、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新中国要彻底的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废除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第一、另起炉灶 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第三、一边倒 第四、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内容;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方针宣告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的终结,从此我国彻底告别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屈辱外交。;;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封锁政策; ;;问题探究: 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二、“站稳脚跟”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 “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是一个国家独立的象征,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因此是建立平等的国家关系的前提,是最基本的一条;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要条件。 “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互不干涉内政是要保证各国有按照本国人民的意志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等权利。) 平等互利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经济上的体现,也是经济上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则是前四项原则的总结,是它们的基本目的和必然结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期的“三大政策”相比有何不同?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赎姚调腆塘屉鹃盐袋絮秀相扶噬折牵停夷纬伞射五捎账庚惕蕉阐妆佣夯炸23课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课件23课新中国初期外交建树课件;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以及长期殖民统治在各国之间形成的隔阂,特别是由于美帝国主义的挑拨离间,会上有的代表鼓吹既要反对殖民主义,也要反对所谓“共产主义威胁”;有的认为“和平共处”这个词是共产党的语言,反对采用;还有人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表示怀疑,无端责难中国可能利用华侨的双重国籍对别国搞颠覆活动等,在这种情况下会议有可能进入歧途。;2、万隆亚非会议—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召开:1955年 印度尼西亚万隆 (3)议题:①保卫和平②争取民族独立③发展民族经济 (4)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5)结果:P110;①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17日);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 行的亚非会议。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 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倡导“求同存异”,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合作 关系的基础,促成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