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儋州市第三中学 陈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指导学生将新中国外交的方针政策与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相互对照,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
②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③通过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历史比较法,引导学生探究新中国初期的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不同;
(2)运用历史材料,借助现代教学设备,实现历史情景再现,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3)归纳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介绍与分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培养学生从史实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能力;
(2)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万隆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新中国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四、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师生换位讲解、教师总结升华。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准备五组材料,制成幻灯片文件,依次播放: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图片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材料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前四组材料,重点让学生回顾近代历史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破坏情况。然后通过和第五组材料的对比,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再结合导言中周恩来的话“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此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所给材料及阅读课本中“引言”中的内容,并进行小范围的讨论。
用学生所能及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我国外交上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新课教学:
(板书)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板书)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提出:
资料引入:课件展示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致辞的图片及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略)
设疑过渡:在建国初期,我们根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政策呢?
(板书)2、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
课件展示材料:阅读材料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苏联迅速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国力更加强大。在东亚和欧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出现了日益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得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东欧、亚洲人民民主国家以及民族独立国家的承认、同情和支持,也受到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欢迎。
为了实现其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同英法等国结成以它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阵营,到处插手干涉别国内政,制造紧张局势,甚至发动侵略战争。这个侵略阵营在欧洲对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实行“冷战”,在亚洲则顽固的与中国人民为敌,拒绝承认新中国,并企图以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张恺之 杨先材《中国历史新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讨论与思考:新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形势?这个时期的国际形势有什么特点?
(板书)3、建国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具体实施
问题设计:建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在具体实施中采取了哪些政策?这些政策提出的意义及解决了当时面临的哪些问题?
内容
含义
意义
解决当时面临的问题
“另起炉灶”
不承认中华民国政府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
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