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三点思考.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对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三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新时期,和谐劳动关系,新情况,新问题,举措 〔论文摘要〕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主要表现为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劳动关系的运行机制由国家调控向市场调控转变等。同时,这种转变带来许多新问题,如严重的就业压力使群体性的劳动争议纠纷难以避免,弱势群体劳动权益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等,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我们应从加快工会职能转变、贯彻好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建立公平分配机制、校正倾斜的劳动关系等方面,做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工作。 改革开放30年来,从经济结构的调整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从分配关系的多样化到劳动就业的市场化,我国劳动者在感受到激烈的竞争压力的同时,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利。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关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由此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如何构建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新型的劳动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现阶段劳动关系面临的新情况 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面临的新情况,集中表现在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所引发的劳动关系的转变,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逐渐由单一走向多元,建立在所有制基础上的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也必然由单一走向多元。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所有制结构的特点是公有制一统天下,唯一的所有制存在形式,决定了单一的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职工是企业的人,企业是国家和政府的附属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打破了所有制结构的单一性,同时也打破了劳动关系的单一性。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越来越趋于多元化。 (二)劳动关系的运行机制由国家调控向市场调控转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操纵者,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运作完全在国家控制下进行。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劳动关系开始冲破传统的国家调控的运行机制,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的基本格局由原来长期的、固化的劳动关系逐渐向松动的劳动关系转变,开始进入以劳动力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运行状态。 (三)劳动关系的调节方式由行政方式向法律方式和合同方式转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中,企业与职工双方都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双方的利益主要由政府来代表,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利益由行政调节的绳索捆绑在一起。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双方表现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劳动关系的确立和调节方式也由主要通过行政方式向主要运用法律和合同等方式来实现。 (四)劳动关系的存在领域由正规部门向非正规部门转变。在就业问题上,过去主要是依靠国有和集体等公有制单位这些正规部门安置就业,这些就业被称为正规就业。正规就业模式虽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面对变化了的市场经济新形势和由此带来的日益庞大的失业大军,却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和无能为力,而非正规就业正在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新途径,非正规就业人员正在成为我国就业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阶段劳动关系出现的新问题 当前,我国的劳动关系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日趋多样化,劳动关系在其变化过程中,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实现遇到了许多新问题: (一)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使大规模群体性的劳动争议纠纷难以避免。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相当严峻,就业矛盾依然非常尖锐。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的状况,使劳动力供给方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不得不放弃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要求与需求方达成用工协议,从而形成劳动力市场的恶性竞争,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用工主体通过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不为职工按时足额缴纳社保金等做法肆意打压现有的在职人员,同时对求职人员的合理要求进行压制。如果任由双方的矛盾冲突不断恶化,大规模群体性的劳动争议纠纷自然难以避免。 (二)就业弱势群体劳动权益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就业弱势群体是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整所产生的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特殊社会群体,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女性职工及进城谋生的农民工。近年来由于就业弱势群体不断增加,影响面不断扩大,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因此弱势群体劳动权益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就业弱势群体中,劳动关系问题最大的当数女职工和农民工。近几年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状况下,女性就业和劳动保护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用人单位歧视女工、侵害女工权益的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