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丘陵地区的治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山区、丘陵地区的治理
我国山区、丘陵地区(简称山丘区,下同)分布很广,面积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80%左右,耕地占全国总耕地面积近50%。因此,发展山丘区的农业生产,对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山丘区地势起伏剧烈,地面高差大,坡度陡;一遇暴雨,汇流迅速,往往山洪成灾,并造成严重的土壤流失;无雨期间沟溪常常干涸,因水源不足而出现旱象。
但是,山、丘区的自然条件,也存在有利的方面:地形起伏,峡谷众多,有利于筑坝建库,以蓄水抗旱、滞洪;河流坡度大,宜于发展水力发电和水力加工;地形坡度大,易于自流引水灌溉;宜林宜草面积大,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针对山丘区特点,制定正确的开发治理方针,便可有效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使农业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山、丘区的灌溉系统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我国山丘区兴建了许多引、蓄结合或引、蓄、提相结合的灌溉系统。它是这类地区较合理的形式,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渠首引水、蓄水或提水工程,二是输水配水渠道系统,三是灌区内部小型水库和塘堰以及小型提水工程,由于渠道系统似藤,灌区内部蓄水设施似瓜,故名为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这类系统具有下述特点:
1) 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山、丘区可能利用的水源。在非灌溉季节,利用渠道引取河水灌塘,以便用水紧张季节河水、塘水同时灌田;另外,傍山渠道还可承接一部分坡面径流,引入渠道或塘堰,进行灌溉或存蓄。
2) 引水上山,盘山开渠,扩大了山丘区的灌溉面积,而且也为旱地改水田提供了有利条件。
3) 充分发挥了灌区内部塘堰的调蓄作用。由于塘堰有河流径流补给,从而提高了塘堰的复蓄次数及抗旱能力。
4) 提高了渠道单位引水流量的灌溉能力。由于在渠系内部联结了许多山塘、平塘及小型水库等蓄水设施,就能把非灌溉季节的渠道引水量(即河流径流)存蓄起来,以供灌溉季节时使用。这就是所谓“闲时灌塘,忙时灌田”,从而提高了渠道单位引水流量(1m3/s)的灌溉能力;单纯引水系统为1万亩左右,引蓄结合的系统可提高到1.5~2.0万亩;从而可以缩小渠道断面,或扩大灌溉面积。
5) 由于充分利用了灌区内部的塘库(特别是小型水库)调蓄河流径流,因此,在河流上兴建大、中型水库时,可在相当程度上减少河流水库的季调节容积。
山、丘区灌溉系统的型式很多,主要有以下二种:
一种是一河取水、单一渠首的灌溉系统见图9-1,这是山、丘区灌溉系统的基本形式。当依靠灌区内小型塘库调蓄当地径流不能满足灌溉用水的要求,或者河流水源需要进行年调节或多年调节以满足灌溉、发电、防洪等综合利用要求时,则必须在河流上修建较大的水库,形成大、中;小蓄水工程联合运用的形式。另一种是多河取水、多渠首的灌溉系统,这种水利系统不仅由小网发展成大网,而且也逐渐自一条河系发展到与几条河系相连,以解决山丘区流域之间水土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成为地区水利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横贯安徽省中部丘陵地区的淠史杭灌区(如图9-2所示),即是这类灌溉系统的例子。灌区以几条河流上的五座水库(磨子潭、佛子岭、响洪甸、梅山、龙河口)作为其多河取水的渠首,加上灌区内部的地面径流,通过塘堰和中、小水库的调节,共灌溉土地1096万亩,发电5万kW;主要渠道可通航吨位为100~200t的轮船。
图9-1? 一河取水、单一渠首的灌溉系统
图9-2?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示意图
山、丘区引蓄结合的灌溉系统中渠系的规划布置与第四章所述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基本相同,但要注意以下二点。
1.灌溉渠道要与灌区塘、库采取合理的联结形式
渠道与塘库应该根据其所在位置、高程和充分发挥引蓄作用的原则加以联结。在塘(库)高渠低的情况下,高塘只能调蓄本身集水面积上的地面来水,对渠道起补给水量的作用,但是,渠水无法自流流入高塘(库)。当渠首为引水枢纽而且河流径流洪、枯变化较大时,在非灌溉季节,也可利用抽水机自渠道抽水灌塘(库),以备灌溉期灌田。在塘(库)低渠高的情况下,渠与塘(库)联结后,低塘(库)能够承纳并调蓄经由高渠注入的灌溉水或外区地面水,并灌溉塘(库)以下的田亩,但是低塘(库)一般无法再将库水送回高渠灌溉高地。除非在非灌溉期塘(库)已由渠道引水充蓄的情况下,有必要时,也可用抽水机自塘(库)抽水济渠,借以灌溉高地。
在塘(库)渠高差不大时,渠道与塘库的联结,应尽量避免直接穿过塘(库)。否则,会使塘(库)水位随渠水位变动,破坏了塘(库)的调蓄作用,且在灌田时又需先充满水库才能向下游输水,影响及时灌溉。只有在渠水位以下的塘库容积不大或渠线确实不易绕过塘库时才允许渠道穿塘。
2.要考虑灌区内部中小型水库的反调节作用
引蓄结合的灌溉系统由于内部存在蓄水设施,其流量推算除了像一般渠系一样要考虑一定轮作制度下的最大灌水率及灌溉面积以外,还要考虑蓄水设施的调蓄制度。在蓄水设施中,由于塘堰的抗旱能力较低,一般只有10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