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docx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是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的一课。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蚕宝宝的成长过程,探索昆虫的变态发育,并观察家蚕的发育过程。通过观察和记录家蚕的不同生长阶段,学生能够了解昆虫的发育特点。此外,本节课还将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动植物的基础知识,对昆虫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记录家蚕的发育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探索和解决问题。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蚕宝宝成长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和比较思维,使其能够用科学的视角认识和理解自然界。
3.科学态度:通过学习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科学交流:在观察和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其能够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和昆虫的变态发育特点。
(2)掌握观察和记录家蚕发育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2.教学难点:
(1)昆虫变态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
(2)如何有效观察和记录家蚕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
(3)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针对以上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举例讲解,如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昆虫变态发育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昆虫发育特点;提供观察家蚕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记录生长过程;组织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从而突破难点。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
-讲授法:用于讲解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和昆虫的变态发育特点。
-观察法:指导学生观察家蚕的不同生长阶段,并进行记录。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蚕宝宝成长过程中的有趣现象,促进思考。
2.教学活动设计: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家蚕观察实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科学家,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发现。
-游戏设计:通过蚕宝宝成长卡片游戏,增强学生对发育过程的记忆。
3.教学媒体使用:
-图片和视频:展示昆虫变态发育的实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互动软件:使用教学软件展示家蚕的生长过程,增加课堂趣味性。
-实物标本:展示蚕宝宝的不同发育阶段,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迎接蚕宝宝的到来》。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看封面上的蚕宝宝,你们对它有什么疑问吗?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蚕宝宝的成长奥秘吧!
2.讲授新课(20分钟)
(1)老师首先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大家介绍昆虫的变态发育特点,重点讲解蚕宝宝的成长过程。请大家注意观察图片和视频,并与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2)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昆虫的知识,如蝴蝶、蚊子的发育过程,以便学生能够对比总结昆虫的变态发育特点。
(3)老师发放家蚕标本和观察记录表,指导学生观察家蚕的不同生长阶段,并记录下来。请大家认真观察,并及时记录,待会儿我们来分享你的观察成果。
3.实践探究(15分钟)
(1)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家蚕和观察记录表。请各小组按照观察计划,进行家蚕观察实验。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记录家蚕的外部形态、颜色、大小等方面的变化。
(2)观察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其他同学可以提出疑问或进行补充。
(3)老师对各小组的观察结果进行点评,总结家蚕的发育过程和昆虫的变态发育特点。
4.课堂讨论(10分钟)
同学们,通过观察家蚕的成长过程,我们知道了昆虫的变态发育特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些小生命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5.总结与反思(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和昆虫的变态发育特点。同时,请大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6.作业布置(5分钟)
今天的作业是:请同学们根据观察记录,绘制一幅蚕宝宝成长过程的思维导图,并写一篇关于保护昆虫的小短文。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