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统编中考专题复习考点纲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学案】.docx
历史专题复习考点纲要
专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考点梳理】
【考点】一:禅让制
1、内容:相传在皇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表现:尧舜禹的传说是禅让制的具体体现。
【考点】二:分封制
含义
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对象
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内容
①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②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考点】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①中央:皇帝制度的创立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设置
②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3、影响
①这套政治制度基本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要求,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②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考点】四:汉朝刺史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
1、汉朝:刺史制度
①目的: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强化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②表现: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2、隋唐:三省六部制
内容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作用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三省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考点】五: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之下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5、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考点】六:元朝的行省制度
1、行省制度
(1)背景: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措施:①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②在地方: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3)影响: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2.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原则: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根据各地区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2)措施
①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②对西藏的管辖:蒙古贵族招降吐蕃,吐蕃各地归附蒙古,开始在西藏调查户口,设置驿站;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③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3)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考点】七:明朝强化皇权
1.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2)措施:①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②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③“厂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后来明成祖成立东厂,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4)作用: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2.科举考试的变化
(1)内容: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形式: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
(3)危害: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