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统编中考世界史复习-古代亚非文明(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学案】.docx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
第1课古代埃及
一.地理位置: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含义是尼罗河定期泛滥,两岸留下肥沃淤泥,促进农业发展)。
二.古代埃及国家的兴亡:
1、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小国;公元前3100年初步实现统一;
2、法老_图特摩斯三世_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地跨亚非两大洲。
3、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此后相继被他国占领,文明中断。
三、古埃及的文明成就:
金字塔(用途: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其权力的象征。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评价: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象征,反映古埃及经济发展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结晶);
太阳历;象形文字;数学;医学;狮身人面像;木乃伊。
法老的统治:(奴隶制君主专制)
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发展历程: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国家。公元前2400年,初步统一。
3.成就: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
二.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君主专制)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奴隶制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三.《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石柱上)
2.内容:(1)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奴隶制度相当发达。
(3)法典中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规定,说明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3、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4.影响:《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位置: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
2、早期文明:公元前23到前18世纪哈拉巴、摩亨佐·达罗等.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
3.鼎盛时期:孔雀王朝(雅利安人建立)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4.文明成就:A、佛教;B、阿拉伯数字;C、种姓制度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国王、官吏等)
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商人);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特点:A.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B.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C.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原因:种姓制度引起了社会矛盾。
2.创立: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3.教义:“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4.传播: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