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球——我们的家园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4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4地球——我们的家园第一课时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六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3周星期二第2节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4地球——我们的家园”为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素养。通过讲解地球的基本特征、我国环保政策及法律法规,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家园的保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法治观念和实践能力。通过学习地球的基本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学生将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掌握基本的环保法律知识,提升法治素养;在实际行动中,能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
-地球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性:让学生理解地球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以及它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例如,讲解地球上的水资源、大气层和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环保法律法规的认识:使学生了解我国环保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以及这些法律法规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例如,介绍法律法规中关于污染治理、资源保护的具体条款。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
-环保意识的形成:由于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可能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深刻的环保意识。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塑料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法律法规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可能对法律法规的文字和条款感到难以理解。例如,《环境保护法》中的专业术语和法律责任可能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如分析某个污染事件的法律责任和后果,帮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具体如下:
-地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识别:识别地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种类和成因,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并理解这些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环保行动的实践:如何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节约用水用电等,这些实际行动的落实对学生来说是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环保法律法规,系统地传授知识,确保学生掌握核心内容。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环保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意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环境污染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法律法规在实际中的应用。
2.教学手段
-多媒体演示:使用PPT等软件展示地球的图片和图表,增强视觉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教学视频:播放环保主题的短片或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在线环保游戏和互动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2.新课讲授(15分钟)
-讲解地球的基本特征:介绍地球的地理位置、结构、自然资源等,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球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环保法律法规的介绍:详细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法律法规在环保中的作用。
-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强调环保意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通过讨论环境污染带来的后果,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紧迫性。
3.实践活动(10分钟)
-环保知识问答:设计一系列关于环保知识和法律法规的问答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环保行动计划: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制定一个简单的环保行动计划,如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节约用水用电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环保小制作:提供简单的材料,如废纸、塑料瓶等,指导学生制作环保手工艺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环保意识。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讨论环保法律法规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环保法律法规在解决具体环境问题时的作用,如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水污染问题。
-分析环保行动的可行性:针对每组提出的环保行动计划,讨论其可行性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分享环保小制作的创意: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环保小制作,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方式提高环保意识。
5.总结回顾(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地球的重要性、环保法律法规的作用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行动,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整个教学流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和环保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