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a.ppt

发布:2017-11-28约1.3万字共8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拉深工艺与拉深模设计 4.1 典型案例 4.2 拉深工艺与模具的设计程序 4.3 拉深工艺性分析 4.4 拉深形式及模具结构设计 4.5 拉深工艺参数计算 4.6 其它旋转体件的拉深 4.7 其它拉深方法 4.8 拉深压力计算 4.9 拉深件成形模总体设计 4.10拉深辅助工序 拉深件三大类: ①旋转体零件:如搪瓷杯、车灯壳、喇叭等; ②盒形件:如饭盒、汽车油箱、电器外壳等; ③形状复杂件:如汽车上的覆盖件等。 4.1 典型案例 4.2 拉深模设计程序 4.3 拉深工艺性分析 4.3.1 对拉深件形状的要求 ①在设计拉深件时,应注明必须保证外形或内形尺寸,不能同时标注内外形尺寸; ②半敞开及非对称的空心件,应考虑设计成对称(组合)的拉深件,然后将其剖切成两个或更多个零件。 ③一般拉深件允许壁厚变化范围为0.6t~1.2t,若不允许存在壁厚不均现象,应注明。 ④需多次拉深成形的工件(h>0.5d),其内外壁上或带凸缘拉深件的凸缘表面,应允许存在拉深过程中产生的压痕。 4.3.2 拉深件圆角半径的要求 (1)凸缘圆角半径rdΦ rd?≥2t,一般取rd?=(5~8)t。 当rd?<0.5mm时,应增加整形工序。 (2)底部圆角半径rpg rpg≥t,一般取rpg≥(3~5)t。 当rpg<t时,应增加整形工序,每整形一次,rpg可减 小1/2。 (3)矩形拉深件壁间圆角半径rpy 应取rpy≥3t。 为使拉深工序次数减少,应尽量取rpy≥h/5,以便 能一次拉深完成。 4.3.3 拉深件的精度等级 拉深件的精度等级主要指其横断面的尺寸精度, 一般在IT13级以下,高于IT13级的应增加整形工序。 4.3.6 案例分析 4.4 拉深形式及模具结构设计 4.4.1 凸、凹模圆角半径 (1)凹模圆角半径的确定 首次(包括只有一次)拉深凹模圆角半径 式中 rd1—首次拉深凹模圆角半径(mm); D—坯料直径(mm); d—凹模内径(mm); t—材料厚度(mm)。 首次拉深凹模圆角半径rd1的大小,也可查表选取。 以后各次拉深凹模圆角半径 rdi=(0.6~0.8)rdi-1 (i=2,3,……,n) 凹模圆角半径一般应符合rd≥2t的要求。 (2)凸模圆角半径的确定 首次拉深,凸模圆角半径 rp1=(0.7~1.0)rd1 最后一次拉深,凸模圆角半径 rpn=r r—零件圆角半径。 如果rt时,则rpn≥t,然后整形。 中间各次拉深,凸模圆角半径 rpi-1=0.5(di-1-di-2t) 式中 di-1,di—各工序的外径(mm)。 4.4.2 拉深模间隙 (1)无压边圈的拉深模 其单边间隙为: Z/2=(1~1.1)tmax 式中 Z/2——拉深模单边间隙(mm); tmax——毛坯厚度的最大极限尺寸(mm)。 (2)有压边圈时的拉深模,其间隙可按表4-3确定。 对于精度要求高的零件,常采用负间隙拉深模。其 单边间隙值为: Z/2=(0.9~0.95)tmax 4.4.3 凸、凹模工作部分尺寸及公差 当零件尺寸标注在外形时 当零件尺寸标注在内形时 对于多次拉深,工序尺寸无需严格要求,凸、凹 模的尺寸如下: 式中 Di——各工序的基本尺寸(mm)。 凸、凹模工件表面粗糙度要求: 凹模圆角处的表面粗糙度一般要求为Ra0.4μm, 凹模与坯料接触表面和型腔表面粗糙度应达到 Ra0.8μm; 凸模工作表面粗糙度一般要求为Ra1.6~0.8μm。 4.5 拉深工艺参数计算 4.5.1 拉深件展开尺寸计算 (1)旋转体拉深件展开尺寸计算 拉深件毛坯尺寸的确定可以按照拉深前毛坯与拉 深后的工件的表面积不变的原则计算。 在计算毛坯之前,需在拉深件边缘(无凸缘拉深件 为高度方向,有凸缘拉深件为半径方向)上加一段余量 δ的数值。 (2)简单旋转体拉深件坯料尺寸的确定 数学计算法 式中 S——毛坯面积(mm2); f——圆筒形拉深件各部分面积; D——毛坯直径(mm2)。 在计算中,工件的直径按厚度中线计算,但板厚t <0.8mm时,也可按工件的外径或内径计算。 表4-7为简单几何形状的面积计算公式,表4-8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