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docx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习作指导课。本课以“探险之旅”为主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绘一段神奇而有趣的探险经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写作方法,提高习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语文核心素养:
1.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创作出独特的探险故事。
2.表达力:通过习作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3.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尝试新的写作手法,培养创新思维。
4.语文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能够运用常见的写作手法进行简单叙述。他们对童话、神话等故事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想象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探险故事充满好奇,愿意参与创作。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接受新知识,但在写作过程中可能存在表达不够具体、细节描写不足的问题。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喜欢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创意;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独立思考,自行构思故事。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1)想象力不足:部分学生在进行创作时,可能难以构思出富有创意的探险故事。
(2)语言表达不够丰富:学生在描述探险经历时,可能缺乏生动、形象的词汇和句式。
(3)细节描写不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可能忽视对场景、人物、事件等细节的刻画。
(4)写作结构不清晰:部分学生在组织文章结构时,可能存在逻辑混乱、段落衔接不自然等问题。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白板或黑板、录音笔、照相机
-课程平台:班级学习管理系统、在线写作辅导平台
-信息化资源:探险主题的图片、视频素材、相关故事文本、写作技巧指导视频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故事接龙、现场写作指导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喜欢探险故事吗?有没有想象过自己进行一场神奇的探险之旅?”
展示一些关于探险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神秘的山脉、古老的森林、神秘的洞穴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探险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探险的基本概念,即探险活动是一种探索未知、挑战自我的活动,对于培养勇气、智慧等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习作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习作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技巧。
过程:
讲解习作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部分,如开头、中间、结尾等。
详细介绍习作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每个部分的作用和写作技巧。
3.习作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习作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探险故事案例进行分析,如《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探险故事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创作自己的探险故事来锻炼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探险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神秘的山洞探险”、“寻找失落的宝藏”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情节和人物。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习作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选择、情节的设计、人物的塑造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习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习作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习作在培养想象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写作中。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讨论内容,选择一个探险主题,创作一篇短篇习作,以巩固学习效果。
7.课后拓展(5分钟)
目标: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和创作。
过程: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探险的书籍,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拓宽视野。
建议学生尝试将习作中的探险故事改编成剧本或漫画,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写作技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