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docx
6.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地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4.教学时数:45分钟(1课时)
本节课将依据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6章第1节内容,以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为主题,通过地图分析、资料讲解和互动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课程紧密结合教材,旨在提高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点,培养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释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自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增强区域认知和责任意识,激发爱国情怀。
4.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东北地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点的理解。
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解决办法及突破策略:
1.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点,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加深理解。
2.创设情境,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对东北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3.设计课堂提问,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突破难点。
4.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加深对难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讲授:系统讲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点。
-讨论:组织学生就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展开讨论。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实际问题。
2.教学活动:设计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地图分析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当地居民,探讨自然环境对生活的影响。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影响。
-地图分析:指导学生通过地图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3.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教学工具,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大家还记得我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吗?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将聚焦于我国的东北地区,来了解这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2.提问:请大家想一想,你们对东北地区有什么了解?有哪些地理特征?
(二)自主学习(5分钟)
1.让学生翻到教材第6章第1节,阅读“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部分,了解相关内容。
2.学生自主学习后,进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课堂讲解(15分钟)
1.讲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临朝鲜,北接俄罗斯,西邻内蒙古自治区,南与河北省相邻。
2.讲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之一。
3.讲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
(四)案例分析(15分钟)
1.展示一组关于东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图片,如大兴安岭、松花江、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
2.分析:这些图片展示了东北地区的哪些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3.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五)互动讨论(10分钟)
1.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请大家思考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有哪些影响?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特点。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1.完成教材第6章第1节的课后练习题。
2.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的一个特色,如冰雪文化、工业发展等,下节课进行分享。
(八)板书设计
1.板书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点。
2.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课后复习。
六、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