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体系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体系分析
一、我国现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财务绩效评价是对财务活动的效果做出准确评判,更加系统的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进一步改进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企业绩效评价是涵盖了财务绩效对企业进行的综合评价。企业绩效评价首先从影响企业资产运营的各项指标进行企业经营水平的综合分析;二是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企业信用状况的综合分析;三是对企业盈利及资本营运状况对企业进行基本经营能力的综合分析。
1、营运能力评价。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是指企业资本循环的能力,它是评价企业财务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对企业营运能力的评价是通过各项资产的周转率来实现的。具体评价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2、偿债能力评价。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它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评价企业财务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方面的评价与分析可以揭示企业的财务风险。具体的评价指标有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等。
3、获利能力评价。获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净收益及净利润的能力。由于利润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结果,获取利润是企业存在的重要目标。企业经营业务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经营业务获利能力评价通常采用销售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和销售净利率等指标来进行。
(二)、非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企业绩效评价中,由于财务指标本身存在局限性:第一,财务指标大多以会计数据为基础,会计数据在反映企业真实经营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那些不足均会带入财务指标中;第二,大多数财务指标都偏重于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财务衡量;第三,环境的不确定性,市场瞬息万变以及经营活动的复杂性,使得企业绩效评价中不可计量的、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经营行为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难以涵盖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
二、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分析
(一)、权重设置不合理, 固定权重不能满足多重主体的需要。绩效评价主体包括国家管理机构、资产所有者、重大利益相关方及企业自身等不同利益主体,不同利益主体关注企业财务状况的着眼点显然是不同的,因而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也是不一致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既要满足国家管理当局宏观调控需要,又要有利于债权人对企业的客观评价,还要有利于企业自我评价与考核,而这些相关利益人关注企业财务状况的侧重不同,所以,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宜采用固定权重法。
(二)、指标设置不尽合理,缺乏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方面的指标。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中,以及在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现有的绩效评价体系缺乏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方面的评价指标不得不说是个很大的缺陷。
(三)、现行指标体系主要运用企业的历史数据进行静态分析。运用历史数据进行静态分析不能准确反映企业动态经济状况,也未能充分关注企业或有事项及期后事项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该指标体系主要采用的是静态数据分析,依据的是企业历史数据。而我国目前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业政策不断调整,企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大,静态分析难以正确反映企业的动态经营状况。
(四)、采用单纯的定量评价方法,缺乏与定性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定量评价方法都是以企业定期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为基础,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做出评价。首先,以会计报表为基础的各种定量财务指标反映的结果具有静止、单一和被动反映的特点,是一种短期业绩的计量,在此评价基础上,企业会放弃追求长期战略目标,而追逐当前盈利目标,助长企业经营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其次,许多企业为了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将市场份额、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客户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内容纳入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而以上各种因素中有许多因素是不易量化且与企业的交易无关,因此不能纳入现行的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传统的仅以财务指标为主的定量评价方法就不能满足对企业做出综合、全面评价的需要。再次,定量评价方法则很难对企业的无形资产做出合理评价。
(五)、评价指标都是以历史为基础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忽视了横向比较。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往往以上年实际或历史情况作为基数进行对比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越差、底子越薄,其基数就越低,只要企业稍微做出努力,评价结果就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大大改善。而原本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由于其评价基数较高,取得较好的评价结果,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
三、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对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