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历史试题(word含解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6 - 2017学年高三质量检测第三次考试
历 史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每小题1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 )
A.水稻的发现时间较晚 B.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C.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 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2.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统治。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3.甲骨文中的一个“衣”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表、衮、裹、裔、襄、亵、裕等十二个字,而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这种文字的变化说明了( )
A.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 B.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C.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 D.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
4.《吕氏春秋》:“夸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上述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井田制瓦解 B.工商食官制度的形成
C.分封制破坏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5.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
A.农业发展迅猛 B.分封制度崩溃 C.郡县制度形成 D.官吏待遇下降
6.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多数都喜欢招贤纳士,对儒生也礼贤下士、礼遇有加。这表明( )
A.儒学理论在当时得到采纳 B.儒家学派在当时势力较强大
C.百家争鸣使儒学广泛传播 D.它只是诸侯的一种政治姿态
7.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8.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 )
A.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 B.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
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
9.“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最能体现这句话意思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10.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记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11.与明清八股取士相比,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除常见的进士、明经二科外,尚有秀才、 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即以进士科而言,所试内容也有诗赋、策问、杂文等。这反映了( )
A.唐代科举制度的效率低下 B.唐明两代的科举性质不同
C.唐代科举与社会联系紧密 D.唐代科举考试的难度较高
12.按照宋代官制,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宥“职”的头衔。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由此可见( )
A.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 B.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
C.宋代行政效率有提高 D.宋代破解了藩镇难题
13.《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 )
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北宋时期的手工业技术非常发达
14.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宋代商业都市繁盛
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15.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