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四章 (修改稿).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主要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是现代技术构成中的主导因素。 技术知识:人类在劳动中掌握的技术经验和理论,有两种表现形式: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 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规范化的描述或记载。 关于生产过程和操作方法的机制活规律性的阐述。 四、技术的构成 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和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在创建人工自然的活动中,它们各自发挥不同作用。 如在开始创建生物人工自然时,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发挥主要作用。在现代创建生物人工自然时,需要利用包括转基因的农业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在这个阶段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产生了巨大作用。 恒星人工自然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控制手段进行的。这特别表现在受控热核反应技术、核电站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方面,这时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同样产生了巨大作用。在核电站建设中,需要合适的系统和设备将原子核裂变 (或聚变) 所释放的核能转变为电能,同时实施有效的隔离和防护, 这时需要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发挥巨大作用。 技术体系追求的不是其中某一技术的单个功能,而是不同技术组合而成的整体功能。任何技术组分都有自己的特有功能,它们形成技术体系整体功能的技术单元,但技术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各个技术单元的性能,还取决于各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及结构。技术体系以整体的形式参与人工自然的打造。 五、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技术体系:技术体系是技术创造人工自然的现实存在的方式,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各种技术有机联系形成的复杂技术网络系统。其特点是: 1、功能的整体性 任何技术体系都是遵循人工自然目的性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而构成,社会目的的要求不同,技术体系的构成以及不同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不同。社会目的既是形成技术体系的外在要求,又是衡量技术体系功能的基本准则,规范着技术体系社会存在的形成,是将不同技术联系起来的重要的前提。 2、目的的社会性 五、技术体系及其特征 科学认识自然是技术改造自然的前提,技术改造自然是科学认识自然的最终目的。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价值的进一步实现。现代科学与技术日趋一体化。科学日趋技术化,技术日趋科学化。 从科学是创建人化自然和技术是创建人工自然的本质出发。可以得出科学和技术的划界如下: 六、科学和技术的划界 1、研究的对象不同,科学是研究天然自然物,是使天然自然转变为人工自然的基础和条件。技术是制造人工自然物,技术是使天然自然转变为人工自然的现实性和关键。 3.追求的目标不同:追求真理,追求效益。纯粹科学是指向知识的理论结构,技术追求的不是知识,而是生产给定种类产品的有效性。 2. 活动的性质不同:科学是以发现为核心的人类认识活动,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技术是以发明为核心的人类活动,是按照人所需要的目的,运用人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借助人可能利用的物质手段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而使自然界人工化的动态系统或过程。 4.成果的形式不同:新知识,新产品。 科学与技术又有共同的本质: 反映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科学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与反映关系;技术表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的控制和改造关系。) (自然)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 项目 科学 技术 目的任务 认识客观世界 变革客观世界 活动过程 实践→认识,探索性强,个体性明显 认识→实践,计划性强,协作性明显 形态 概念、原理、理论、学说等 可操作的知识及知识的物化 与生产的关系 间接的、潜在的 直接的、现实的 对经济社会的作用 不确定的、长远的 确定的、近期的 与政法等的相关性 较弱 较强 研究 特征 选题 自由探索 目标明确 主要方法 实验,归纳,分析,推理 实验,综合,想象,试错 完成期限 较长,难以严格约束 较短,有明确规定 1、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需要”包括多个方面,有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自己的需要、他人的需要或社会的需要,需要的产生是由矛盾引起的,其中最为基本的是人和社会自然的矛盾。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目的与手段是人工自然内部矛盾。 3.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西方在近代工业革命以前,科学与技术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从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至今,科学走到了技术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