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优秀教学案例评选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doc

发布:2017-02-14约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eq \o\ac(□,√)中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课前准备: 1)诵读全诗,感悟诗人的情感。 2)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二、教学课题 1、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背诵本诗。 5、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材分析 《乡愁》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教学难点: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教学准备: 1、教师搜索图片或视频,有关文字资料。 2、学生课前上网查找图片资料 四、教学方法 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导入: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学生回答: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回答: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学生回答: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学生回答: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 2、引入: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检查预习 1、请大家打开课本,先来了解作者。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哪位同学能介绍得更详细些? 【百度图片】余光中 HYPERLINK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D3%E0%B9%E2%D6%D0in=31525cl=2lm=-1pn=33rn=1din=2000fr=fmq=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D3%E0%B9%E2%D6%D0in=31525cl=2lm=-1pn=33rn=1din=2000fr=fmq=ic=s=0se=sme=0tab=width=height=face=   学生回答:余光中,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1958年赴美进修,1959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讲师,1974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学生回答:余光中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白玉苦瓜》。 学生回答:余光中诗作的特点是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构思奇巧,意象新奇。   2、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外学习资源获取信息,非常好。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朗读吟诵 先范读,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百度搜索】《乡愁》范读 HYPERLINK 32/CmsFile/2008/11/04/bfea48a3-1c20-412c-bbf7-0c1021bb82a7/2005610102154844.mp3 32/CmsFile/2008/11/04/bfea48a3-1c20-412c-bbf7-0c1021bb82a7/2005610102154844.mp3   2、听朗读,谁说说这首诗的语调、语速、节奏?   学生回答: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舒缓。   学生回答:诗歌的节奏按照课后习题三的示例,以此类推,就可以划出来。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一名学生朗读后,学生点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