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物学优质课细胞膜流动镶嵌.ppt

发布:2016-06-15约1.41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蛋白质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内外表面。 他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单位膜的模型,即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 * 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 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 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 没有你,我——一个小小的细胞, 会是何等模样? 必修一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资料1 时间:19世纪 人物:欧文顿 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溶于脂质的物质 细胞膜 提示:相似相溶原理 问题①: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对现象的推理分析 有必要 问题②:最初认识到生物膜是由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 问题③: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结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资料2 时间:20世纪初 实验:科学家对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进行了化学成分析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磷脂 “头”部是亲水的,“尾”部是疏水的。 1、磷脂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该如何排列? 探究: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如何排布? 2、细胞膜中两层磷脂分子如何排列?(模型建构) 资料3 时间:1925年 人物:两位荷兰的科学家 实验:用丙酮(一种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脂质)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结论:细胞膜的脂质排列成两层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资料4 1959年,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 )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电镜下的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 提示:蛋白质的电子密度高,在电镜下显暗色; 磷脂分子的电子密度低,显亮色。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蛋白质 蛋白质 脂质 认为: 2、生物膜是静态结构。 1、所有生物膜都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构成; 资料5 冰冻蚀刻电子显微法 标本用干冰(液氮)冰冻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电镜下观察。 细胞膜冰冻蚀刻的电镜照片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变形虫的摄食 资料6 时间:1970年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模型建构:根据已有的知识, 构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 磷脂分子 蛋白质分子 流动性 具 有 基本支架 有的 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大多数可以 结构特点 有的 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有的 磷脂双分子层中 主 要 成 分 流动性 双分子 层构成 运动 嵌入 贯穿 镶在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功能特点 选择 透过性 * * * 蛋白质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内外表面。 他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单位膜的模型,即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 * *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