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docx
5.2.2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教学设计(含答案)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生物上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2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并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和区别。
2.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和分析动物的行为模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和特点: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不会丧失。
-学习行为的概念和特点: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动物行为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教学难点: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区分:学生可能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和特点理解不清晰,容易混淆。
-学习行为形成的过程:学生可能对学习行为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解有困难。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动物行为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学生可能对这两种行为在动物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深刻。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生物学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实验动物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材、教学课件、相关视频资料。
3.信息化资源:互联网资源(如生物学学术网站、教育论坛等)。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实验操作、观察分析、课堂提问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动物行为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动物行为是生来就有的还是后天学习得到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讲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特点和区别。强调先天性行为是动物本能,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的新行为。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动物学习行为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学习行为对动物适应环境和生存的重要性。
4.实验操作(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学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动物的行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巩固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理解。
5.巩固练习(5分钟)
教师布置一道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提交。教师选取部分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6.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特点和区别。提醒学生注意实际生活中动物行为的观察和思考。
7.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观察报告。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身边动物的行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总计用时:45分钟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教师关注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适时进行讲解和辅导,确保教学效果。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动物行为学杂志》:一篇关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最新研究论文。
-《自然》:一篇关于动物如何通过学习适应环境变化的报道。
-《科学》:一篇关于动物学习行为神经机制的研究文章。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在家中观察和记录宠物的行为,分析其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学生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比如观察蚂蚁的路线构建,来深入理解学习行为。
-学生可以阅读更多关于动物行为学的书籍和文章,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教师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将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观点阐述和问题解决等方面。
3.随堂测试:教师将根据学生随堂测试的成绩,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课后作业:教师将根据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将综合以上各方面评价,给予学生全面的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同时,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情境教学:通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