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04迁移运用题(讲义)(学生版+解析).docx
PAGE/NUMPAGES
专题04迁移运用题(讲义)
目录TOC\o1-3\h\u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3
真题研析 3
★原题重现 3
★题型特点 5
★解题图谱 6
核心精讲 6
★类型一:教考衔接式迁移 6
★类型二:观点现象式迁移 8
★类型三:问题情境式迁移 8
命题预测 14
★高频考法 14
★未来趋势 15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迁移运用题
题量
2021年到2024年,新高考卷(新课标卷)
时有迁移运用题出现。
迁移运用题,是高考高频率出现的考题。从近年高考题看,迁移运用题主要是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去解读材料外的现象,或者用材料外的论据来支撑论证材料内的观点。
根据新高考命题动向,考生要特别关注教考衔接式迁移与问题情境式迁移。
分值
3——9分
题型
选择题(综合)、主观题
题干
选择题:
下列论据最能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主观题:
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某种观点的启示。
②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年份
卷别
设问方式
迁移类型
2024
新高考
Ⅰ卷
5.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为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
观点现象迁移
2022
新高考
Ⅰ卷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观点现象迁移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2021
新高考
Ⅰ卷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观点现象迁移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1
新高考
Ⅱ卷
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观点观象迁移
★原题重现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