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
一、考情分析(2010---2013)【心中有题】
命题预测: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 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这些都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二、基础夯实:【心中有书】
(1)制度文明:
1、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政治制度如何完善与创新?
2、科举制与察举制的区别?
3、郡县制与行省制的联系和区别?
(2)物质文明:
1、隋唐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
2、如何全面理解北宋“不抑兼并”的经济政策?
3、隋唐到宋元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原因与表现?
4、宋元时期的对外贸易?
(3)精神文明:
1、宋元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2、三教合一到朱熹理学的了解。
3、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内容与反映?唐宋科技发展的表现?
4、唐诗、宋词、元曲出现的原因,如何与历史对接?
5、了解书法艺术(象形文字—篆体—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三、能力提升:【心中有史】
问题一:郡县制到行省制。
问题二: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认识。
问题三:客观公正地看待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问题四: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问题五:中西文明对比——三省六部制和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
四、考题领悟:【心中有数】
1、(2012·安徽高考)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2、(2013·重庆高考)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指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3、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4、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A.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B.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探究一】: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李世民设计的“管理结构”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均衡结构。
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是“重商主义”者,宋太祖赵匡胤曾经表示,应“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至神宗时,居然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朝廷的价值取向与16世纪的欧洲皇室相当类似。
——材料均摘自穆晓军著《财经简史——人类财经文明的演进和经验》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史实论证唐宋的“现代”大转型。
2、钱穆先生认为,元代社会经济、文化水准高出春秋时代百倍,但政治上却是倒退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据材料,你是否认同钱穆对行省制度的看法?说明你的理由。
【探究二】:
1、材料 这座城(杭州)方圆约有一百英里,它的街道和运河都十分宽阔,还有许多广场或集市,……这些广场的位置十分利于交易,每个市场在一星期的三天中,都有四五万人来赶集。所有你能想到的商品,在市场上都有销售。……每一方形市场的对面有两个大公署,署内驻有大汗任命的官吏,负责解决外商与本地居民间所发生的各种争执,并且监视附近各桥梁的守卫是否尽忠职守,如有失职,则严惩不贷。 ——《马可·波罗游记》
据材料,归纳元朝杭州商业繁荣的主要表现。
【探究三】:
1、阅读下列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结合宋代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