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第2讲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至元归纳知识整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书画艺术 (1)宋元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书画家,如北宋苏轼、元朝赵孟 等;同时风俗画盛行,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形象地反映了北宋东京繁华的景象。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 (2)宋代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产生。反映了宋代中央集权强化,维护封建统治的理学产生。元代强调表现个性、借物抒情的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 视角二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例2] (2012·安徽高考)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 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解析] 由材料中“通晓不绝”“终日居此”可知北宋时期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城市娱乐场所也没有时间限制,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C项娱乐场所主要是民间经营;D项太绝对。 [答案] A [拓展归纳] 1.古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总体趋势:严格限制 (从周至唐)→放松限制 (宋至明清)。 (1)从周至唐: 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2)宋元: 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 “草市”发展。 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明清时期: 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的两次突破 (1)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突破了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原因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奴隶制崩溃。 (2)宋朝。表现为突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经营时间的限制也被打破,另外官府也不再直接监管市里的交易活动。原因是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政府对商税的依赖增加。 [演练 命题热点] 1.张岂之在《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宋代,择偶标准 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材料反映的宋代婚姻关系变化的原因有 ( ) ①科举制度盛行 ②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③商业经济的繁荣 ④理学的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①②③均符合题意。而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不是题干中现象出现的原因。 A 2.宋代刻本书动辄数千卷,除汴京、浙江、福建、江西中 心地区外,江苏、安徽、湖北、广东等地也出现不少技术很高、印刷精美的刻本书。其中既有儒家经典,又有曲艺、话本等说唱文学作品。这说明宋代 ( ) ①雕版印刷事业兴盛 ②城市经济的繁荣 ③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④理学思想影响大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提取能力。“刻本书”是雕版印刷术;“曲艺、话本等说唱文学作品”反映了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经济的繁荣;理学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C 3.(2012·滨州高三期末统考)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 历史》中说:“西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这里的“物质文化”的展开主要有 ( ) ①纸币的流通 ②火器的使用 ③指南针的普遍使用 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 本题考查古代科技。材料的关键信息 是时间“宋代兴起”,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已经 发明,因此④不属于宋代的物质文化,排除含有④ 的选项。因此选A。 A 技能二 提升解答历史问题的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同时也是学生在考试中能否得高分的关键所在。学生解答历史问题时审题能力较差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有:第一,不会读题,即抓不住题目主旨、条件限定词,以致漏答、错答或答偏;第二,对材料阅读和理解不够,即不能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不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第三,不能依据题干材料或设问确定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