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郭庆光笔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传播学》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信息的定义
(1)广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2)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具有物质属性。
1.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基本特点:a.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d.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d.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1.3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是社会系统本身,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4社会传播的基本类型
= 1 \* GB3 ①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 2 \* GB3 ②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见的信息传递。
= 3 \* GB3 ③群体传播: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间的信息传递。
= 4 \* GB3 ④组织传播:结构和分工明确的组织对内对外的信息交流
= 5 \* GB3 ⑤大众传播:
5大特点: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
对象是分散而广泛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
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
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
有反馈机制,但一般滞后,受众对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1.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A开放性
b整体性(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c双重偶然性(双方不确定性)
【德】普曼: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额可能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持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d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1.6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
两者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其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为的混乱,引发系列问题。(例如苏联解体)
(1)传播障碍:包括结果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与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2)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见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
1.7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
(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A 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B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C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2)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能动性和独立性。
A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B 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程度时,精神生产状态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C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有自身的特殊规律。
方法论: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2.1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1)常见信号:气味 发光 超声波 动作 声音
(2)局限性:A 取决于体内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无后天学习;
B 基于条件反射的过程
2.2 人类传播进程
(1)口语传播时代。开口说话——手写字,加速人类社会进化的发展进程,只适用于小规模近距离社会群体内传播
(2)文字传播时代。文字(图形)的出现,时间和空间的变革,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进程。
(3)印刷传播时代。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上。批量生产信息并复制
(4)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形成人类体外化声音信息系统和影像信息系统,推动计算机诞生,开创人类传媒大融合时代。
2.3 信息社会
(1)信息与物质和能源成为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2)特点:A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主导地位;
B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依靠信用
D 贸易不再局限在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都将成主流
《后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