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一、 主要内容
数与计算:1.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原来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2.有余数的除法
原来在第四册,现在因为除法整体后移,所以放在第五册。
3.多位数乘一位数
基本内容与义务教育教材基本相同。
4.分数的初步认识
原来编排在第七册,现在因为数与计算的整体要求降低,所以提前到第五册。
量与计量:
1
2.时、分、秒
原来四册的时、分、秒内容现在分别分布在一、二、五册,本册主要认识单位“秒”,更强调学生对一段时间的体验。
(二)空间与图形
四边形,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三)统计与概率
可能性:根据课标的要求增加的新内容,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可能性,以及不同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四)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在二年级上册已有渗透,这儿更强调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找出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二、各单元具体介绍
一、教学内容
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
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
和九义教材相比,有以下变化:
1.原来把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编排在这一单元。现在这部分内容在三册已经出现。
2.原来按不连续进位――连续进位、不连续退位――连续退位的顺序编排,现在基本不教学不连续进位和不连续退位,改革的步子更大。
3.原来把加法验算、减法验算分别编排在加法和减法部分,并且验算的方法单一(加法只能用交换加数的方法验算,减法只能用差加减数的方法验算)。现在把加减法验算结合编排,更突出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并且验算的策略更加多样化。
4.根据课标要求,万以内的加减法限于三位数以内的加减。更多位数的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1)加法:计算中国部分野生动物的种数。
(2)减法:云南旅游。
(3)加减法验算:购物。
2.加强估算。
加法和减法都是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1)计算500-185时体现算法多样化。
(2)加减法验算策略的多样性。
(3)加减法的法则归纳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讨论得出。
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不单独出现例题。
??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四位数的情况也不单独出例题,只在练习中出现。
??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利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自己完成。
四、具体编排
(一)加法
1.主题图
(1)通过四类动物全球已知种数、中国特有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的统计,一方面为后面的计算问题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2)等学生学会后面的计算方法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选择这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再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计算,充分利用主题图。
2.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
(1)从主题图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方法。
(2)对于笔算加法的注意事项与进位的思想和技巧,学生已经掌握,这儿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迁移类推来学习连续进位加,并为后面的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奠定基础。
(3)不再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
(1)题材仍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
(2)先估算后精确计算,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判断结果合理性的习惯和能力。
(3)把例2的连续进位加的原理类推到三位数加三位数,加以一般化(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的体现。
4.P18“做一做”
最后一题是三次连续进位加,和超过1000,要求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进行计算。
5.练习五
有各种形式的计算,从加数的位数来说,有三位数加两位数的,也有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从进位的次数来说,有不进位的,有一次进位的,两次、三次连续进位的。从形式来讲,有单纯计算的,也有结合实际问题计算的,还有改错题。
第9题,体现了很大的开放性。如果不考虑路程只考虑路线,可以采用多种走法,然后再根据路程选择最近的路线。要使整个路线最短,就要每段局部路线最短,其中,从家到邮局,从邮局到书店都只有一条路线,而从书店到超市的两种走法中,回到邮局再去超市的走法更近,从超市回家的路线中,不经过学校的走法是最短的。在比较两条路线的路程长短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估算的策略,如要比较75+329和440的大小,可以用80+330估算,要比较4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