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与耻感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性阐微.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孝道与耻感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性阐微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培育和实践,需要从“孝”和“耻”这两种最基本的德性或德行为切入点。孝道教育是一种向上的生发性教育,耻感教育则是一种底线式的反省性教育。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缺乏孝心和耻感的现状,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孝道与羞耻感的文化意蕴,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孝;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意蕴;践行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起本质上是指向一种德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魂都在与中华优秀文化中,文化自信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观自信。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也是在于一个“德”字,“德为本”的观念浸透进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在商品经济时代,虽然出现了这么多的“一切向钱看”的乱象或者社会失序的现象,那么如何来让民族回归理性,让社会变得有序,就需要进行社会价值观的重塑和建构,当然这种建构不应该是一种空花水月,必须要建立在一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而与中国老百姓骨子里相契合的就是传统文化中一直在强调的“德性”教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最好的注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1]习近平总书记进而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2]
在社会主义价值观重构的过程中需要抓住根本,物有终始,事有先后,掌握住问题的先后次序,则困难就变得迎刃而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有着某种潜在的逻辑关系。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切皆以修身为本”,由此可见,修身在一个人的德性养成,或者说是价值观构建中可以起到的核心作用。作为大学生这一群体来看,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时接受的教育或者受到的影响都将在他们的人格发展中产生重要作用,所以国家特别强调指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立德树人”,那么这就为我们很清晰地勾勒出了教育的路径和方向,一切都要以“立德”为核心,这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那么大学生的德性教育应该着眼于哪个地方呢?或者说应该从何入手呢?百善孝为先,孝道教育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源远流长的原因所在,那么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关系重构的时代,“孝”的教育对大学生的德性养成仍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孝道教育并不是封建余孽,而是从一个人的良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美德。另外一个就是“耻”的教育,羞耻心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保险丝与防火墙,一个怀有羞耻之心的人孝道教育是一种向上的生发性教育,耻感教育则是一种底线式的反省性的教育。有了这两种德性和德行,即可以保证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进而就能够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才干。
一、孝与耻感的文化意蕴
1、孝的文化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孝”的阐释是丰富多彩,并且是非常圆融深刻的,“孝”可是说是中华优秀的“德性”文化的原始点,一切德性的根基在于孝心的养成,那么本文将主要根据蔡振绅先生在《德育课本》当中所做的《孝篇?绪余》对孝的内涵进行阐释。“夫孝、德之本也。《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试观乌鸟反哺。羔羊跪乳。禽兽尚知孝。可以人而反不如乎”[3]
“夫孝。德之本也。”,正所谓本立而道生,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抓手在德性和德行的培养,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思维琢磨下如何启发青年学生心中那种原生的孝心,抓住根本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那么从孝的字源学来看,“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这说明“孝”体现了父子之间、代际之间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所以父慈子孝是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善事父母”当中的“善”字则隐含了一个人的修养的心地工夫,只有做到了用心体会父母在物质或者精神上的种种需要,才能称作“善”。“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