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长江之歌教案 冀教版-1.doc

发布:2019-12-06约4.51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上册 长江之歌教案 冀教版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它气势宏大,形象地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奔腾不息、源远流长的情景,显示出它无穷的力量和无私的母亲情怀,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正确认识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风采、荡涤、尘埃、灌溉、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朗诵诗句,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过程与方法: ??? 1.通过学生搜集长江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长江。 ??? 2.扫清字词障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谈收获和感受。 ???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赞美长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了解长江,体会它无穷的力量和无私的母亲情怀,感受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重难点分析: l. 课文中有几个词是关键词,例如“磅礴”“灌溉”等比较难写,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留意这些字词,并能通过查字词典理解字词的意思,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2.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时,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图片放映等多种形式进行美读,并及时指导背诵,由此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对长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话说长江。 1.同学们,你们知道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长河叫什么名字?(板书:长江) 2.学生们展示课下查阅的有关长江的资料 及图片。教师将同学们的资料进行梳理、归纳。 3.在地图上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长江不仅流域广大而且沿江两岸风光秀 丽,曾经有一部记录片《话说长江》展现了长江的秀丽风光。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有多少作家、作曲家赞美了它啊! 有一位青年,名叫胡宏伟,当时在收看的时候,即兴写下了该片的主题歌曲《长江之歌》。(板书:长江之歌)。 5.《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大 家一起来欣赏。播放歌曲 二、初读课文,走进长江。 1.引导学生交流:听了这首歌,看了有关长江的这么多介绍,你不禁产生了怎样的想法、感受?教师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引导:为长江而自豪,长江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带着这种感受指导朗读课题《长江之歌》。 2.学生初读诗歌。 初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能达到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思考:作者赞美了长江的什么?出示阅读要求 3.教师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磅礴。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练读。 (3)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4.全班交流读后的收获和感受。 交流总结: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板书: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 5.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涤、埃、礴”三个字: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笔画比较多,在书写时要注意笔画间的紧凑。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三、作业。 练写学习的生字并组词。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 1.听写课文生词。 ??? 2.用一句话说说对长江的了解。 二、感悟课文,赞美长江。 1.教师引读: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有母亲的情怀。出示课件 2.课文两次出现这两句话,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3.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精读课文第一小节。?? 出示课件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从哪里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学生交流预设: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教师引导:此时在我们眼前出现的长江是怎样的?从哪个词看出来?将这种感情带到课文中。 (2)同桌讨论:从哪里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学生交流预设: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地图再抓住关键词,例如“哺育”“挽起”等词的意义,从而体会到长江的伟大,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理解提示: 长江“走”出了从容与大气,“奔”出了豪放与活力。“春潮”、“惊涛”写出了长江的壮美多姿。“哺育各族儿女”、“挽起高山大海”写出了长江的母亲情怀,写出了她的无私与力量。出示课件 (3)总结方法:首先抓住重点词句挖掘文章内涵,感悟课文情感,再将情感送入文本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出示课件 4.围绕“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这两个问题精读第二小节,方法同上。第二小节的学习有第一小节的基础,应侧重于引导学生自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